美国STEM课程本土化,不可忽视的三个问题
STEM教育在美国已经发展了近3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了大量的优质课程提供商,学校与企业一起,共同在失败与成功之间沉淀了丰富的适应美国教育特色的STEM教学实践经验。国内现在还处于STEM教育的起步期,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自2015年0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在文件中正式提到STEAM以来,这个细分垂直领域就迅速升温,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主流教育市场。那么,对于教育行业的领先公司而言,引进成熟的美国STEM课程体系,并进行本土化改进,吸取精华,逐步转化成为适应中国教育特色的STEM课程资源,就会成为在发展初期进军这个热门垂直市场的必然选择。
中庆优博算是比较早期从美国引入全套STEM课程体系到国内"吃螃蟹"的公司。对于引入的这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其内容质量和核心价值我始终是坚信不疑的,因为这是我们在美国走访调研和仔细评估之后的结果。我们的合作伙伴CLS公司在美国专业从事STEM教育已经28年,在行业排名达到前三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STEM落地实践经验。但是,就在我们花费1年的时间完成课程本土化翻译以及整体解决方案整合之后,问题出现了。当第一次听到用户说“我觉得你们的STEM课程没有想象的好”时,我非常困惑,第一反应就是去跟用户解释我们的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应用方式……,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都是徒劳。真正的问题确实出在我们的本土化上,毕竟美国K12教育与国内K12教育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很多美国课程体系中精华的东西,对于国内教师而言,在还不具备足够的STEM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充分的与国内教学课堂相融合,所以很容易导致教师们产生挫败感和落差感,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于是,我们集中教研团队的所有人重点讨论了这个问题,分析在实践应用中老师遇到的每一个难点和困惑点,同时请教国内的教学专家,为我们指点迷津,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投放市场后获得了很多老师的认可。
总体上,我认为,引入美国STEM课程体系后,在本土化过程中,三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一) 课程内容的深化延伸
从美国引进的STEM课程,优势特点是很明显的,比如说主题领域划分多样化,难度等级划分进阶化,应用知识划分体系化,等等。同时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学校已经在近30年的实践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适应了这种探索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在STEM课程的设计上,会呈现“框架越来越清晰、主题越来越开放,内容越来越简化”的形态,将更多的知识探索主动权交给学生,而避免将学习限制在课件和教材本身提供的知识框架中。这是STEM教育的精髓所在,但是却不适应当前处于STEM初期发展阶段的国内学校,因为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还处于盲目期,还不能完全做到自主探索学习,需要一个适应和过渡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们拥有很强烈的热情来尝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需要详尽的课程内容来做教学支撑和学习引导,包括跨学科背景知识、动手实验项目操作说明、拓展应用方向等。
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在原有的STEM课程内容框架下,细化动手操作环节的实验说明,并补充拓展项目主题。以《Makey Makey编程电路》为例,基于原有课程内容,额外增加了10个动手操作小项目,包括创建音乐教室、制作“脑手术”、弹奏香蕉钢琴、制作游戏手柄、神奇的迷宫、控制scratch星球等等,并在教材中详细说明了每个小项目的操作方法,这样再匹配原有课程中关于导体、电子设备、编程电路板、电脑控制器、车库门遥控器、恒温器等领域的基本原理,给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内容做选择,支撑教师根据学生状态和教学节奏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二) 课程呈现的形式改版
美国STEM课程普遍“重内容,轻排版”,每个电子课件的版式设计都非常简单,以至于经常有人会问我们:“这么几个PPT课件就能支撑STEM课程了吗?”,“这么几百个PPT课件,值得你们花一千多万去购买吗?”。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一门STEM课程之间,每一个电子课件之间,均存在紧密的课程结构逻辑关系,每个电子课件的内容设计均紧密围绕项目式学习步骤开展,并且内嵌了大量的与应用知识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动画、excel文档、pdf文档、教学跟踪评价模板等辅助支撑资源。这是一套完整的STEM教学实践的方法学。STEM课程的最大趣味性之一就是,不同类别课程之间是可以相互搭配组合形成新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比如说机器人课程可以与软件编程、机械组合、3D创意设计等课程进行搭配教学。所以,一套完整的STEM课程体系会包含足够多类别、相互之间关联的课程主题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从而完成不同领域的自主学习。之所以在初期阶段,教师们会对课程内容和形态普遍产生质疑,问题就出在课程资源的呈现形式上,没有让教师们在接触课程的短时间内,马上直观看到所有的课程内容和资源,以及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STEM课程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
于是,我们在教材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首先,舍弃掉原本呆板的“六步学习法”称呼方式,改成中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学习内容名称,比如“小小探险家”、“小小工具师”、“小小阅览室”、“操作小能手”等,教材内容整体设计风格活泼化,专业知识讲解直观化,让学生更加轻松的面对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趣味,增强学习效果。另外,在教材内容中,提示学生查看电子课件中的相应素材资料,并罗列详细清单,帮助学生更加方便的获取教学资源。在拓展环节中,提示学生还可以尝试其他哪些具有关联性的课程,进而丰富他们自主学习的领域范围。未来,我们还会制作STEM课程的交互式电子教材,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将文字视觉化、图片立体化,让学生体验更加智能的学习过程。
(三) 教师培训的本土方式
我们去参观考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奥斯汀地区学校的STEM智能空间的时候,惊讶于学校STEM教师团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轻松状态,他们一共4位教师,一个数学老师,一个艺术老师,一个音乐老师,一个生物老师。分享的经验就是,STEM教师的成长是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的,学生的创意层出不穷,给学生一个探索的方向,不完全讲解所需的知识内容,在与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就实现了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增长。
现在国内学校刚刚开始尝试STEM教学实践,肯定会面临师资缺乏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接触STEM课程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会编程怎么办”,“我不会控制机器人怎么办”,“我不会用电脑画图怎么办”,……。这种本能的焦虑反应尤其在女教师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即便是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师。那么,在教师培训环节,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教师面临的不同类型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帮助教师缓解焦虑情绪,更快的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位教师对STEM培训的需求都不一样,有的教师想更多了解技术细节,有的教师想更多了解上课技巧,有的教师想更多模拟上课环节,……,而且教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接受的新鲜事物和信息是有限的,所以很难在一两次培训中达到让每位教师都满意的效果。
结合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加大力度梳理STEM教师培训体系,形成规范化的教师培训方案,在每次去学校开展教师培训之前,均指派讲师与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有效沟通,询问参加培训的教师情况和培训需求,然后灵活调整培训内容,以求尽可能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在逐步沉淀积累教师培训课程和讲义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把培训环节拍摄成为视频,剪辑后上传到公共平台上形成培训资源库,供教师用户随时随地查看学习。另外,在学校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我们还有针对性的为学校提供五天磨课服务和代课教学服务,通过“手把手”的方式,辅助学校更快的培养和组建STEM教师团队。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STEM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前方探索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刚刚开始。STEM教育又是一个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不只局限在课程内容本身,它还可以产生很多延展方向,而且应用方式可以多样化,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形成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我很享受与教师用户们一起探讨课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可能对于我们来说会面临很多课程本土化的挑战,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经验和启发,我非常感谢真诚为我们的产品提意见的各位教师用户和合作伙伴,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产品才会一步步完善,我们的讲师才会一步步成长,我们的服务才会为学校带来价值,这种因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