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优秀案例:凝聚团队智慧 携手砥砺前行
凝聚团队智慧 携手砥砺前行
01 案例描述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品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头部资源,为教师查找和整合资源提供了便利,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更有效的开展平台应用,陶长霞省级应用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先试先行,探索出可以借鉴推广的模式,以达到“借智慧平台之力,助师生素养提升”的目标。
02 问题与挑战
教学中遇到了困惑,心有余而力不足时,请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名师打造、合理配置的“双师课堂”,轻松破解难题;课后延时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时,智慧平台打开一扇窗,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后延时服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需要与同仁交流互助时,平台的教研群功能,拉近了彼此距离,让交流更快捷。
平台即是老师的帮手,也是学生的益友。学生也可充分使用平台资源实现提交作业、资源搜索、答疑解难、对已学知识查漏补缺及知识点加工整合等。
如何有效利用平台上的优质资源,助力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平台上的优质资源的巨大作用,将是我们案例应用团队主要任务。我们会先试先行,探索出可以借鉴推广的模式,帮助师生提升素养。
03 案例过程
1.招募成员,壮大力量
为了遴选出更多更优秀的案例,我们以案例团队为中心成立项目组,创建教研群,挑选有活力、爱钻研、求上进的教师,加入到实践应用的队伍中来。
案例团队成立项目组后,分批次吸纳了来自不同学段、不同专业、不同工作岗位的一线教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希望通过学习和使用平台,助力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自我、辐射周边。团队从最初的5人壮大为现在的21人。团队的小伙伴们集思广益,探索创新,力争产出高质量案例,推广应用。
2.理清思路,梳理流程
团队有了实践应用的思路,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研究。案例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学科,先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入手,融合平台学科教学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大胆尝试。我们提醒项目组成员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不贪大求全,定好目标,确定合适的呈现方式。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成员们定位好研究角度,再结合平台十大栏目、九大应用场景去思考如何应用,从而理清应用思路,逐渐梳理实践流程,团队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平台在教育领域的使用对象,除了管理者,还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我们把这三个角色分别取名为“小智”(教师) 、“小慧” (学生)”小云” (家长),合起来叫“智慧云”。团队成员结合各自的教育教学经历,从“小智的一天”“小慧的一天”和“小云的一天”,思考如何深度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
教育平台,从而理出来三条应用线索。我们将研究思路进行汇报、论证,最终确定了团队的第一步探索主线,以教师的身份用好平台,并拿出案例。
确定好研究角色之后,团队成员很快写出了应用主线的文字稿。在同伴交流、专家指导后,大家又将探索主线按场景重新梳理。比如,将原来的“用于课前备课”板块放在教师备课场景里,将原来“用于课中”板块放在“双师课堂”场景中等。然后,根据探索主线,成员们结合自己的学科和学段,自由分组选取案例任务去实践研究。这样在同一个小组里,就可以研究出不同学科、学段的应用案例,能带给老师们更多的启发,带来更直观的借鉴意义。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关注细节,不断调整。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我们锁定了三个应用场景一一教师备课、双师课堂和教师研修。然后,将主线细化成不同场景,梳理出实践流程,用来指导案例团队成员和各个试用校的老师们。
3.任务驱动,抱团成长
一个优秀的指导团队,离不开优秀的成员。成员快速成长,也将促进团队迅速发展。项目组对成员严要求,勤鞭策,多鼓励,促进步。项目组建议成员们依托国家平台的“教师研修”栏目和其他网络研讨平台,有计划地发布任务,开展研修活动。通过任务驱动,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提升成员的教研能力和水平。研修活动,促进了团队成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驱动下,优秀的案例涌现出来。团队择优向上级推荐,促进团队成员更快成长,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老师,造福更多的学生。
我们案例团队经常依托腾讯会议组织开展研讨活动,解决实践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在平台挑选主题讲座,组织团队成员认真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大家写作能力的提升。我们深入试用学校,进行线下教研活动,指导教师运用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促进其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和自身专业成长。
案例1:在最初进行实践探索时,针对项目组成员不能有效利用平台进行备课的情况,团队决定开展一次研修活动。此次研修活动分五步进行。
(一)创建并加入教研群
为解决项目组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项目组创建了“陶长霞工作室智慧中小学应用教研群”,并邀请所有成员加入了教研群。
(二)挑选研修内容
经过反复挑选,最终项目组挑选了“河南朱莉专家团队工作室”刘红梅老师的发言视频,题目为《秀实基石,蓄力待发--刘红梅交流发言》,视频时长8分钟左右,作为研修内容,组织项目组成员学习。
(三)发布研修活动
研修内容选好之后,教研群主持人在“陶长霞工作室智慧中小学应用项目群”聊天界面点击“研修活动”,再点击“+”号进入发布研修活动界面,选择任务类型为“主题研修”,输入标题“学习《夯实基石,蓄力待发--刘红梅交流发言》”,活动内容为“认真学习如何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进行备课,找准着力点。
理清备课时我们可以从平台上选择重点学习什么内容,找到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的方法,计划在后续的备课过程中怎样去做?”这三个问题入手,设置成果提交截止时间,要求项目组成员以自主学习的研修模式进行学习,并写出心得体会。
(四)组织交流探讨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研群主持人将提交研修成果的方法以图文模式发送至教研群指导成员上传个人研修成果。群成员在教研群里对所学内容进行交流探讨。
刘红梅老师关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备课场景实践应用的发言,带给项目组成员许多启发。她把依托平台的备课归纳为三条路径: 1.仿析精品课程优化教学设计;2.自查备课质量,做好查漏补缺;3.弥补师资不足,助力五育并举。
她建议在学习精品课时,要模仿名师的理念和细节,在模仿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查备课质量,做好查漏补缺。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弄清楚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性,教学重难点、关键点把握的精准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问题设计的恰当性等。同时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是否有遗漏,对重难点处理的方式是否恰当。
通过交流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学习,收获颇丰,并表示要通过不断探索,在平台中挖掘出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内容,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
(五)提交研修成果
截止成果提交日,项目组14位成员均提交了5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体会,部分成员的研修成果质量比较高,被河南朱莉专家团队采稿,发布在河南朱莉专家团队工作室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任务驱动性的研修活动,帮助团队教师利用平台资源进行备课,提升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利用平台上的优质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让名师助力课堂教学。我们更希望团队成员通过指导本校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使用平台工具和平台资源开展学科教研、培训交流等教研活动,在研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工作室的教研力和指导力。力争培养出更多的骨干教师、名师等,以此去引领辐射,带动更多的老师成长,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作用。
实践出真知。有了理论指导,还要积极实践,这样理论才能落地生根,智慧才能结出硕果。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积极面对问题,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对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汇集团队智慧,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在线下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思绪,几个新加入项目组的成员,更是一头雾水。于是,项目组召开会议,结合已经提交上来的课例进行分析、指导,让大家从中得到启发。我们把实践探索由线下转为线上,让项目组成员依据学情特点,结合相关学科,利用平台上好线上的每一节课,把自己上得比较成功的课呈现给大家。在分享中,智慧碰撞出火花,团队也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断成长,形成合力。
在实践中,项目组发现最初梳理的主线过于宽泛,有点贪大求全。于是调整研究范围调整为“以教师备课、双师课堂和教师研修场景为主,其他场景为辅”,继续探索。在进行阶段性总结时,萃取撰写案例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为了帮助小伙伴们抓住案例汇报的重点,我们多次召开腾讯会议进行讨论;在平台挑选优质资源供大家学习;对大家的案例进行反复打磨修改。其实,打磨修改案例的过程,也是成员们成长、提升、蜕变的过程。
案例2:我们团队成员邓铁力老师的备课案例初稿和终稿,经过团队打磨和自主学习,呈现令人出耳目一新的效果。邓老师抓住了备课的关键要素,突出了重点,条理更加清晰地向大家讲述了她是如何运用平台进行备课的。这篇教师备课案例给其他教师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本,具有比较高的参考共享价值。
案例3:试用校孙晶晶老师,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平台上挑选课程,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例如,她发现学生第一次观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非遗文化中的零基础学剪纸,对手工制作产生了极大兴趣。但是受到制作材料和工具限制,学生无法在班级内完成手工制作。为了不让学生失望,于是她便及时改变策略,让学生借助平台的视频资源自己居家完成剪纸作品,然后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展示。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她还利用班会课,借助平台资源,教孩子们制作柿子等。在手工制作中,学生们经常相互欣赏、相互讨论,这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鉴赏力,加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04 案例成效
随着平台实践应用的持续推进,团队成员会收获各自的使用心得,项目组抓住时机让大家反思沉淀,及时总结梳理成果。项目组积极为大家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同时将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由于我们研究的时间长度和厚度还不够,所以我们在最初总结阶段性成果的时候降低难度,让成员们抓住某一个场景来介绍或抓住解决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来总结。但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等环节环环相扣,成员们在总结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于是,项目组做好完整流程,再让成员们撰写对应场景的应用成果。
成效1:随着我们项目组的摸索实践,小伙伴们在双师课堂和教师备课场景有了各自的使用心得。项目组要求大家根据自己的实践,选择一个应用场景进行一次阶段性成果的汇报,不需要将每一个环节都讲清楚,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抓住某一个场景或某一个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点,将值得别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写出来进行分享。
我们还建议大家分享的时候,有相关的截图等作为佐证材料。过程过于复杂的时候可以用流程图来呈现思路等。于是,项目组成员邓铁力、刘建伟、能守丽和黄捷等,根据以上建议将流程图梳理了出来。
最终项目组整理出16个案例,我们选取了其中的4个应用案例,在省平台进行了分享。其他案例,我们也通过工作室订阅号进行了推送分享,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渐渐地,项目组成员开始自发地撰写总结自己的经验成果。目前工作室订阅号已经推送了项目组成员的应用案例和研修成果等50多篇文章。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我们还根据老师们使用平台时遇到的困难,通过工作室订阅号,推送了10多篇操作指南类的文章。这些图文消息,对师生学习使用平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成效2:我们案例团队致力于帮扶薄弱学校,曾对试用校的教学点--浉河区金牛山办事处和孝营小学进行指导,将“名师”请进课堂,弥补了教学点师资力量匮乏的缺憾。
团队通过在和孝营小学的实践探索,总结凝练出了适合乡村教学点的教师研修、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三个场景的应用模式,这三种模式在教学点极易进行复制、推广,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突破教育公平瓶颈提供了一种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将在和孝营小学的实践探索凝练出案例《依托平台优质资源 助力乡村教育蜕变》,在信阳市优秀案例的第二期进行了展播。
成效3:团队案例《巧借平台智慧 提升师生素养》入选河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系列案例,同时获得河南省第一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秀实践案例。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师生带来诸多便利。团队依托智慧平台,引领成员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将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促进了智慧成长。成员们借助平台资源,开展情境创设,实现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等的迁移与拓展,延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