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凯:青年教师不要被信息时代“革命”
华大在线讯(见习记者 徐佳晨 覃超羿)日前,华中师范大学第三期青年教师沙龙在图书馆九楼风雅斋举行。校长杨宗凯、副校长彭南生与来自15个不同学院的青年教师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学校办、人事处、教务处、校团委负责人受邀参与沙龙。本次沙龙由校团委青年教职工工作委员会书记、社科处副处长刘中兴主持。
15名青年教师代表围绕“青年教师教学问题”这一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主要涉及课程教学、教学设施设备、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师发展等方面,提出各学院的问题和建议,校领导针对热点聚焦问题予以回应。
针对教师如何求得“教学”和“科研”二者在时间与精力上的平衡问题,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姜海波指出“教学课程时间偏多,而科研时间缺少”的现象。物理学院俞云伟认为,二者难以两全,但教学需要结合科研,更需要科研为其提供素材和案例。来自社会学院的副教授张大维也表示,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成能够教授学生的知识,以丰富课堂。
杨宗凯回应这一问题时提出:“教学”和“科研”不是矛盾的,而是相长的。他说,二者在知识传播性上是矛盾的,但在研究性和培养学生能力这一主要方面是相长的。彭南生则指出,教师应当综合分析自身特点和能力,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应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每一位老师都不可能是通才,这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就全身心投入精力,好好做。”他说。
计算机学院讲师王赛就我校教学改革中“网络课堂”的师生意见和教学效果反馈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网络课堂中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应当作为辅助性材料供学生课后查阅,从而增加实体课堂上的师生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高鑫、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继木提出“对于思想性强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并非简单的课件放映和论坛讨论就够的”等现实问题。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徐芳结合自身谈了她的看法,称通过网络答疑使她的工作量变得极大,一次一个同学让她描述一个图表,“我恨不得把手从网络中伸过去给他画出来。”
彭南生将此类问题概括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现设的课程资源不足3000,培养方案要求与其脱节,教学设施设备、教室资源等硬件上的不足是主要客观原因,其主观因素则体现在改革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对以往理念存在的惯性是一种转变和冲击,不容易跟上改革的步伐。
杨宗凯重点强调了建设高水平大学所需要的国际化、信息化下的教学改革,应该更注重“化”。这其实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重组”与“再造”才是“化”的本质。在这趟“开章”的变革中,教师应当正确寻求自身在主动与被动中的角色定位。他指出,改革进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从导向到融合再到变革需要一步步去探索,去实现。”
另外,杨宗凯还简要回应了教师提出可否适时关闭校园无线网络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一建议,称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就在指尖上”,他向在座青年教师提问:“学生课堂使用WIFI难道真的只是学生的责任吗?”。杨宗凯对青年教师提出进一步的希望: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要被信息时代“革命化”,一定要找到21世纪下,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做好教育创新的根本方法。
沙龙还聚焦到必修选修课和素质通识课的课时分配、教学硬软件设施设备改善、人才培养方案说明、教师职称评定等问题,校领导皆予以热切回应。
杨宗凯在本期沙龙最后提出建议:沙龙不等同于情况汇报会或是简单的交流会,应该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辩论现场。每个人都可以是平等的,只代表个人,无关职位等。他期待往后的青年教师沙龙能够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多方的激烈探讨,形式能够更为活泼。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