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我与《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社的同志一行,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在拥有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而名扬天下的岳麓山下,坐落着一所完全印证我国20世纪大学发展史的既古老又年轻的大学——中南大学。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开展以来,中南大学连年榜上有名。从这里直接产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数量排到了中国大学的第三位。时至今日,《科技日报》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南模式”。面对那里所蕴藏的一切,总有一种挥洒不去的情结萦绕在心中,这种情结在心中郁积久了,便成了一种深深的渴望,催生了我们此次之行。
中南大学,远有上世纪初由西方教会创立的医学学科,有上世纪50年代初集全国冶金工业和中南土木建筑学科之大成,近有世纪之交的工学、理学、医学、人文等学科的大综合。现已成为一所横跨11大学科门类拥有近6万名师生的高等院校。伴随着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学的大调整与大发展,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牵引和学术发展的内在驱动,“中南人”把握机遇,与时俱进,视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中南大学的希望和活力所在,视科技创新为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国家经济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之路。
如今,“中南人”又一次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创新战略,学科性公司制创新平台,制度化合作创新网络的理论与实践架构了“中南大学创新模式”启航新世纪的征程。
创新战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南人”以“组织绩效取决于制度安排,制度选择受制于发展战略”的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教育、科技一体化(研究型大学)和技术、经济一体化(创新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解析,基于对现代大学功能重构的框架再造和现实呼唤,从战略的高度形成了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全新理念。这一崭新的教育发展观和创新发展成功地引导了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创新平台”的构建和“制度化产学合作创新网络”的架构。
创新平台——学科性公司制组织。“中南人”在实施“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战略,运用“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科性公司制创新组织”的一整套营运理念。成功地构建了50多家学科性公司制创新组织,形成集群式创新发展态势,提供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产业化规模急剧增长。开创学科建设发展新局面,实现一比四拉动结构调整。
创新网络——制度化产学合作“中南人”在实施“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创新战略的实践中,以“创新系统论”和“共生经济理论”为指导,提出并架构了中南大学“三大合作区域、三种组织形态”的制度化合作创新网络。基于资源互补型的学科性公司制的“大学科技园”、产、学、官互动型的“区域校企合作创新运作中心”资源共享型的“校企联合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意味着永无止境,大学文化就是个性化,发展模式惟有靠创造!(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