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理事会简介



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又称世界科学联盟)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拥有包括国家科学团体和国际科学联盟的全球会员。国际科学理事会为讨论关于国际科学政策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论坛,而且它积极地提倡科学自由,推动科学数据和信息的合理获取,推进科学教育。它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解决全球问题,担任顾问为从伦理到环境等各种话题提供建议。
1931年国际研究理事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其宗旨是鼓励及推动国际科技与学术活动,促进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员及各个国家会员间之合作,促进、规划、协调或参加国际科技计划推展事项,担任国际性科学议题之谘商组织,促进大众理解科学等等。国际研究理事会于1998年4月改名为国际科学理事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简称国际科联,集中了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专家及学者代表,在它所召开的各个会议中经常反映出各国科学界共同关心的研究问题,同时也代表了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水准与动向。
2017年国际科联(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和国际社科联(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ocial Sciences)合并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SC),成为世界上成员覆盖面最广泛、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科技组织,在国际科技界具有强大号召力,又称世界科学联盟。目前,ISC拥有143个组织会员、39个联合会会员和31个联系会员。国际科学理事会的愿景是使科学成为全球公共利益,新组织的使命是代表全球科学界发声,在引导、孵化和协调公众关切的重大国际行动中发挥领导作用。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院士于2018年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任期为2018-2021年。
全体大会 (General Assembly)国际科学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国际科学联合成员和国家成员组成。全体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联盟执行局提报的研究议题与项目由全体大会讨论和审议决定。
面对科学道德受到挑战的新形势,世界科学联盟1996年第25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科学道德与责任常设委员会(SCRES)”,其秘书处设在挪威的科研理事会(NFR),其主要职责之一是推进公众对科学责任与道德问题的认识。199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科学联盟在布达佩斯联合召开世界科学大会,会议讨论了科学道德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科学道德与责任常设委员会是民办科学联盟在科学的责任与道德问题上对内对外交流对话的窗口,也是讨论有关问题的枢纽。
近年来,国际社会也多次召开全球大会,讨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例如2007年9月首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2010年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来自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国际组织的3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形成了关于科研诚信的《新加坡宣言》。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的主题是“领导工作的挑战与应对”,大会设四个分主题:国家和国际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国际科研行为规范;关于全球负责任科研行为的培训;编辑与作者行为国际标准。2013年5月,南开大学时任校长龚克率中国科协代表团出席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并在会上介绍了我国大学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的情况。来自4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就机构、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科研诚信治理、科研诚信教育、学术与出版界的合作、学术不端案例分析,尤其是跨学科、跨机构、跨国合作中的科研诚信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会议就跨界合作的科研诚信责任作出要求,在上届会议《新加坡宣言》的基础上共同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第四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WCRI)于2015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时任主任杨卫出席了第四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并作了题为“六项改革举措促进中国科研诚信——演变中的中国科研评估”的主旨报告。第四届科研诚信大会的主题是“改革体制,促进负责任的科学研究”。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基金资助机构和学术团体领导人、大学校长、期刊主编、政策制定者和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
参考资料:
[1]国际科学理事会 (ICSU),维基百科。
(2019-03-22)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