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于1876年首次提出思维科学的概念,他认为思维的科学是“研究人的思维的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和辩证法”。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维科学的设想和建立思维科学的原则,创建了现代思维科学:“我们要把逻辑学扩大为思维学,包括一部分我们已经研究得很多而且很有成绩的逻辑思维,还要包括其他的人的思维过程。这在外国已逐步地引起重视,他们是从机器人、人工智能这方面考虑的,搞人工智能、机器人,就要搞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理论,这个理论他们叫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s),用‘思维科学(noetic sciences)’更确切一点”。
有人认为思维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平行的一大科学门类。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其产生、发展和研究的推动力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思维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思维科学的研究也孕育着新的人工智能理论,同时也对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经验和方法,思维科学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个部分,涉及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包括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领域。
思维的基础科学是深刻揭示人脑思维活动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基础理论,它包括总结人类思维经验,揭示思维对象的普遍规律和思维自身普遍规律的各种思维科学和研究人脑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揭示思维过程生理机制的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以及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思维的技术科学是以思维的基础科学作为理论基础,探索表达思维活动的工具和规律,为便于应用技术手段来模拟思维活动提供技术理论的具体指导。语言学、符号学、数学、数理逻辑、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均可看作是思维的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的应用技术以思维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作为指导,创造和运用某种技术手段、工具来模拟、仿生人脑的某些思维功能,用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就像运用机械技术手段模拟人体劳动器官,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提高劳动效率。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机的电子、机械的技术系统,属于思维科学的应用技术。
1996年中国思维科学被纳入“863”攻关课题。当时钱学森提出,希望在二三十年内,或至少在21世纪内,在中国能建立思维科学院。但时至今日,思维科学在中国仍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思维科学既是科学,又是技术,既是理论,又是方法,目前它还处于初创时期,还有待于形成统一的体系。思维科学究竟应该研究什么,怎样把思维哲学与思维科学两者划分开来,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也是一个尚未确定的问题。脑科学研究中,大脑的结构、功能与思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不少微观难题尚未突破,影响着思维科学的研究进程。
(2018-06-26)
下一篇:预测和推断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