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教育讲堂 > 正文

关于沃尔夫奖(Wolf Prize)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沃尔夫奖是一项很高声望的多学科国际奖。1976年1月1日,R·沃尔夫(RicardoWolf 1887-1981)和其夫人共同捐献一千万美元在以色列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主要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沃尔夫是一位发明家、外交官和慈善家,1887年出生在德国汉诺威,并在德国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沃尔夫移居古巴。1961年被任命为古巴驻以色列大使,直到1973年的古巴外交危机,随后,沃尔夫定居以色列。

  1975年R·沃尔夫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沃尔夫基金会,征得沃尔夫家族成员(主要是其夫人)捐赠的基金共1000万美元。由董事会(由5名沃尔夫家族成员组成)和理事会(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若干名以色列学者和官员组成)领导,下设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事宜。评奖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每年选聘各领域的评奖专家组成员。评奖专家组由每学科领域3~5人组成,每年更换。沃尔夫获奖者的遴选由各领域组成的专家组确定,专家组的决定是最终结果,不可更改。

  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1978年首次颁奖,每年评选一次。颁奖典礼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议会大厦举行,获奖者本人必须参加,不能出席颁奖典礼的人一般不会得到获奖提名。沃尔夫基金会开始时分别设立了农业、物理、化学、数学和医学五个奖项,1981年又增设了艺术奖,奖励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而菲尔茨奖虽有影响,但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而沃尔夫奖在全世界范围以获奖者一生的成就来评定,因此,沃尔夫数学奖堪称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根据统计,沃尔夫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奖的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因此在沃尔夫奖的这些领域,尤其是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其影响力仅次于诺贝尔奖。先后获得沃尔夫物理奖和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有肯尼斯·威耳孙、利昂·莱德曼、马丁·刘易斯·佩尔、皮埃尔-吉勒·德热纳、约瑟夫·胡顿·泰勒、南部阳一郎、小柴昌俊等。1978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女)获得此奖;美籍华人科学家钱永健先后获得过沃尔夫医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沃尔夫奖具有终身成就性质,是世界上最高学术成就奖之一。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每个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自1978年到1990年已有24位数学家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由于沃尔夫数学奖具有终身成就的性质,所以这24位数学家都是蜚声数坛、闻名遐迩的当代数学大师,他们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数学的水平和进展。著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就曾与1984年5月获得沃尔夫奖。1991年,台湾科学家杨祥发获沃尔夫农学奖,2004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获得了此殊荣。2010年丘成桐获沃尔夫数学奖。2011年美籍华人邓青云教授荣获沃尔夫化学奖。至此,除了在艺术领域,华人科学家在其余的五个领域都获得了沃尔夫奖。

  (2018-08-03)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