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是指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新工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新工科是在传统上信息类四大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极大发展,包括近十年来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业方法升级改造的工科专业。
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随后,“天大行动”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建设方向,而到了形成“北京指南”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通过,自此“新工科”进入公众视野,得到了教育、科技、经济等各行业关注。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一个月后,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可见新工科的建设正逐步由思想理念走向实践行动。
新工科的出现是建立在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基础之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而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必须顺应发展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信息化、智能化、脑认知、芯片、精准医疗、大数据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创新业态催生大学教育转型,传统的理科和工科已不足以应对时代变革,专家认为我们要重构一些核心知识,原来的老知识要升级换代。新工科是科学、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新工科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可以将技术和经济、社会、管理进行融合,在技术和产业中起到引领作用。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
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通识教育、学科交叉和跨界培养。通识教育旨在构建数、理、化、文、史、哲等全面的知识体系,使新工科人才能够具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具备跨时空的思维能力、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跨学科的终身学习能力。智能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学有专攻,多专多能”,唯学科交叉和跨界培养方能实现。从新工科人才的分类特征分析,从智能时代对新工科人才的要求分析,交叉融合、跨界培养是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的必然选择。
新工科的建设刚刚起步不久,已取得良好开端,不仅拟定612个项目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新设多个新兴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另外天津大学等高校还设置了新工科实验班,旨在培养我国最紧缺的新兴行业领军人物。随着新工科的逐步实施,会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到积极探索和深化改革的队伍中,将有利于国家教育的创新,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良, 廖瑞金, 董凌燕. 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2).
(2)王庆环. “新工科”新在哪儿[N]. 光明日报,2017-04-03(005).
(2018-09-25)
上一篇:世界主要国家的院士制度介绍(二)
下一篇:世界主要国家的院士制度介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