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教育讲堂 > 正文

大学办学理念的演变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多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许多学者把上述地方的教育机构也称之为大学,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创始之初,大学并不是高尚的殿堂。大学就如行业匠人协会一样,也是职业性的行会组织;大学(university)一词主要指“一群先生或一群学生所组合的学术性行会” 。

  中国也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书院”可以算作高等教育的雏形,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中国大学起源时的大学理念与西方完全不同,可以说比西方高雅很多。经过书院式的发展,文人追求人生价值的取向:在于明德至善;在于格物致知;在于知行合一。大学目的是:人人成为仁人君子;社会得以仁爱太平。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向西方学习的,清末民初学日本,“五四”运动之后学美国,新中国建国后改学苏联,改革开放后逐步向美。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大学的起源是北洋大学堂,当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后,变法之声顿起,天津中西学堂改办为北洋大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差不多同一时期,清政府先后批准设立了北洋大学堂(1895年)、南洋公学(1896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是上海的由圣约翰书院变而来的圣约翰大学(诞生于1879年)。实际上,从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制算起,我国现代意义的大学刚到百年。

  中世纪大学以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1088年)为最早,此后又出现了英国的牛津大学(1096年)、剑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1150年),意大利的萨里诺大学,德国的科隆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均形成于12世纪。当时的大学与宗教紧密联系,办大学的宗旨主要是培养牧师和僧侣。因此,神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科目。

  后来出现了世俗的学校,培养的人也不再是宗教界人士,而是改变社会风气的有知识、有教养的绅士。大学理念第一次定格为知识传授。代表性人物是英国教育家约翰•纽曼。他认为大学乃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大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学问而不在于“发展”知识,即大学是一个“教学机构”,大学传授的不应该是实用知识,而是以文理科知识为主的博雅教育。大学的目的是培养或造就有智慧、有哲理、有修养的绅士;大学的职责就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培养人的价值观。

  17世纪西方大学教育史上意义深远的“新大学运动”相继在许多国家轰轰烈烈地开展。中世纪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即大学理念升级为知识传授与知识创造。将增扩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代表性人物是德国的洪堡,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构成了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的大学理念。其理念,后人总结为: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一。柏林大学精神推动了德国的科学事业发达昌盛,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这一思想对世界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近代大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世界的重心从欧洲转到美国。美国大学继承德国大学重研究之传统,也继承英国大学重教学之传统。1904年,威斯康星思想:“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这样,大学理念中增加了直接服务社会。美国兼容英德的大学理想,赋予了直接服务社会的新功能。当代美国大学研究院与大学本科的双重结构,就综合德、英模式设计的,成为今各国大学的通用模式。

  上个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量扩大。以创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闻名的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的存在,不仅表明人类过去的许多业绩值得保存,同时也表明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创造知识。成功的研究中心都不能代替大学,大学不止在创发知识,更在培育人才。他还出版了《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大学》一书。这样,英国和德国大学的传统在美国得到了发扬,形成了美国现在大学的理念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2018-12-17)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