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2019年6月21日), 科睿唯安学术研究事业部(Web of Science Group)发布了2019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报告针对其收录的全球学术期刊发表了全面丰富、独立于期刊出版机构的数据、指标和分析,集中汇总了科研界建立的重要引证关联。
《期刊引证报告》(JCR)最初是由美国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76年推出的,以后虽然ISI资产经过多次重组,但无论ISI的股东是谁,发布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基本上没有间断过。JCR编辑了其收录的每种期刊的所有引证条目,包括社论和政策相关评价等非论文类材料,从而全面涵盖了能够反映期刊影响力的各项要素,同时更好地诠释一篇论文在期刊中的影响力。
期刊影响因子是什么?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科学引文索引》)本质上是论文检索工具,为了使SCI数据库选刊时更具有操作性,1963年,Garfield等正式提出“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即某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于该期刊在前面两年发表的源刊文本(source items)在当年度的总被引用数,除以该期刊在前面两年发表的论文(article)总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综合考虑了发文量和被引次数两个因素,本质上是一个均值型算法,即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
影响因子这种算法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论文发表后一到两年内的被引用数才对期刊的影响因子有价值,实际上,很多论文在发表两年后仍有大量引用,因而,选两年的时间窗口本身就不能反映论文的实际影响力;其次,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标准,而不是一篇论文水平的度量标准,将其用于决定一篇论文的影响力是存在统计缺陷的;由于所有期刊的引文是不均匀的,可能是少数论文在两年内的高被引数推高了期刊的影响因子;此外不论论文还是期刊,影响力也不等于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或前沿性,追求高影响因子会误导大众,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研究成果创新性。
期刊的影响因子也不宜跨学科比较。影响因子高低取决于所属学科,学科越不成熟,越需要相互印证,所以引用就多,影响因子就高,比如,生物化学、癌症研究等。而对于比较成熟的传统学科,因为有大家熟知的实验方法、公式、定理等,不需要引用别人的论文,引用少,期刊影响因子就低,比如,工程类学科、数学等。此外,影响因子还受研究人员多少、社会关注度、开放存取(OA)、学科发展、个别期刊规定引用自己期刊发表的论文等影响。即便是同一学科,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的论文,不一定比影响因子低的刊物上论文水平高。不同学科,就更不能证明期刊影响因子高就是论文水平高。
期刊影响因子被人为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常常受到业界同行诟病。常见的人为因素包括显性地调整引用时间窗口、多刊载综述类文章提高引用次数、强行要求论文作者引用自己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等等,总之,有利于提高分子减少分母的措施都有可能采用。
尽管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质疑,但很多科研人员都希望将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具有高影响影子的期刊上,期刊影响因子仍被广泛滥用科研管理、求职、项目申请和职务晋升等等各种环节。
科研人员不理性的痴迷于影响因子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是现行的科研评价评估体系造成的。个别科研人员因为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而获得大学不当的奖励和评价,把学术交流的功能异化成了学术评价功能,对于学术界整体是一种功能或价值扭曲。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限制了发表论文的数量造成人为的稀缺性观念,通过限制发文量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追求高影响因子客观上影响了期刊应承担学术交流的本质功能,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论文一般周期延后,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甚至导致学术不端的产生。
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要评价其研究内容,不能仅依靠期刊影响子,有些研究,特别是技术创新研究并不需要发表论文,更谈不上期刊影响因子。对于基础类研究,论文发表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上是评价论文很重要的标准,而不是所谓顶级杂志的报道。最好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彻底否定SCI或者影响因子,而是利用出版商长期积累的数据库各种指标,选择建立适合自己学科领域的学术同行评价方式才是合理的评价。
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学术优先权的承认永远高于影响因子!
(2019-07-03)
上一篇:道德与作风的区别
下一篇:学科越不成熟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