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撤了之?世界一流期刊要建立一流的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查处机制
科学与真理同行,但科学也常常与丑闻相伴。去年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宣布,曾在该机构任职的心脏病学家皮耶罗·安韦萨(Piero Anversa)有31篇论文因造假需要撤稿,这一消息震惊了全球学术界,因为安韦萨曾被认为“开创”了心肌细胞再生的新领域,已经享誉十多年。皮耶罗·安韦萨的“心机”发明后,世界上很多人追捧和跟踪,发表论文数量和骗取的科研经费难以统计。
前一段时间,多篇中国学者的论文遭国际期刊撤稿,据媒体称,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提供的声明中说,该集团的期刊编辑发现一些论文的评议人电子邮件地址的真实性存在问题,随后展开的内部调查发现了伪造的同行评议报告。造假方法并不复杂,据BMC出版社的调查称,造假者常用的做法就是提供知名专家的名字,但捏造相关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果期刊编辑将论文审稿邀请发送到上述伪造邮箱,造假者编造评审意见,编辑部很快就会收到对论文持正面评价的评审意见,以便论文获得期刊采用。
一般来说,收到投稿的期刊编辑会根据论文所涉领域邀请学者进行同行评议,这是现代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分公开评审、单盲和双盲评审。通过评价论文的可靠性和创新贡献,由主编参考评议结果决定是否刊发,是保证现代期刊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部分期刊对同行评议制度在执行阶段纰漏频出,以致现在竟成了学术造假的一个渠道。通过各种方式伪造同行评议的现象影响着全球学术界,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专门追踪学术论文质量的“撤稿观察”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3年里,因同行评议造假行为遭撤的论文数量占到该网站记录的全部遭撤论文总数的15%,这意味着因其它原因导致论文撤销的占85%。尽管伪造同行评议的论文数量占比例并不高,但同行评议都敢伪造,论文内容你敢信吗?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定要重视期刊的学术诚信建设,应当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中的诚信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履行职责,自觉抵制、杜绝科研不端行为。期刊应借助技术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行为评价和预警机制,推行科研诚信管理,在组织稿件时,应当责成投稿人奉守科研诚信,可安排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并公示有关信息。制订相应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规定,对本刊物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对有关部门调查本期刊社科研不端行为应当予积极配合、协助。对造假者严厉处置,对期刊责任问题绝不姑息。
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是推动科学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科技评价活动主要应限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和对科学家重大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确认方面,发表学术论文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术交流、确认共识、探讨发展方向。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不要让期刊发文成为了制定科技政策、配置科技资源和实施管理的工具,使科研偏离了本来的目的;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也要注意自身在科研管理和学术交流中所处的位置,作为交流平台,不能以出版商身份来主导学术评价,一本期刊年发表上百篇论文,用一个期刊影响因子来表征几百篇论文的学术水平相当荒唐,搞不好就导致学术不端。
有条件的科技期刊还应设立专门机构或授权相关部门,建立受理举报科研不端行为的专门渠道,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对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及举报内容列入密件管理;严禁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调查反馈。对查实的科研不端行为的责任人上报到相关院校或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不良信用记录,并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在科研人员职业培训体系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内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树立崇尚科研诚信的良好风气与文化。
(20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