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教育讲堂 > 正文

科研将不再是一部分人的自娱自乐! 教科文组织启动制定开放科学全球标准框架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开放获取作为开放科学的具体形式,是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一种学术交流新模式,其核心是利用互联网保护论文首创者的知识产权,快速为学术同行免费提供最新科研信息和成果服务,破除了少数纸质期刊对于学术的垄断,使科学知识更快更广地普及,使科学过程更加公开,使科研成果更易获取、更切中社会需求,因此,开放科学日益被视为“面向未来的科学”和“科学的未来”。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学术论文交流载体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早的同行书信交流到不定期出刊,纸张和印刷技术的普及,才形成了现代的学术期刊。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使学术交流载体发生了替代性的变化,也使得学术发现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向着多元化发展,而且不可逆转。

  但是,目前尚无涵盖开放科学所有层面的全球规则框架,仅有零星的某些国家、区域的阶段性成果,比如一个由德国图书馆、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名为Project DEAL的联盟,在经过近3年的谈判后,终于与学术出版商 Wiley 签署了开放存取协议。根据该协议,700 多家德国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将能获得 Wiley 旗下所有学术期刊 1997 年之后的全部访问权,而德国科学家在 Wiley 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将对所有人免费公开。然而,随着开放科学的趋势日益全球化以及不同层级的开放科学操作、政策和法律框架激增,当务之急是确保世界各地区、各国在开放科学问题上达成一致,并确保开放科学实践为切实缩小科学“内行”与“外行”之间的差距做出贡献。

  为此,在2019年11月27日闭幕的教科文组织大会期间,193个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决定由该组织牵头开展关于开放科学的磋商,以确定那些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规范并制定一份标准制定准则性文件——《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这一进程预计将用时两年,目标是使建议书于2021年得到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通过。

  根据公开的资料,《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将明确定义开放科学、提出开放获取和开放数据的具体措施、拉近公民与科学距离的具体建议和优化全世界科学流通与生产的具体行动。这无疑是开放获取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也将进一步加快并深化开放获取的全球化进程。

  这对于我国亟待建设的中国特色科研评价体系同样是个好消息,当前在中国,在线发表论文还受科技评价的惯性影响,保守势力仍强调论文被SCI收录的重要性。由于科技评价导向的异化,用期刊载体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把论文的价值绑定在期刊上,把科研能力和水平也绑定在论文发表的期刊,绑架了学术,也阻碍了科技的发展,面对开放获取的全球新趋势,科研评价必然会出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我们所寻找的有效的、新型评价模式也许就蕴藏其中。

  (2019-12-06)

访谈视频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