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我们把一个国家的主权定义在有形空间,如领土、领海、领空等三个空间;靠科技的发展,少数发达国家正在争夺太空的控制权,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的第四空间(或称领宇);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第五空间(存在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或称领网),它靠知识产权、文化和价值观念、技术壁垒等来界定。在当今世界的互联网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国家主权争夺战”,我们应在这个战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而且对于培养人才,转变学习方式,产生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甚至语言的演变都有重要影响。在整个过程中,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宣扬与传播。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我国现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大学以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备,但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对教师的培训、内部资源配置及建设、应用平台的建设等重视不够,有些学校电脑有50%以上处于不完全使用或闲置状态。
新的教育模式依赖信息技术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教育信息化依赖互联网提供的学习平台与工具,因此,人的信息化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基础。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教师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生或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把优质资源最大化;二是教会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并启发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深入学习。
在校园网建设中,要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效益的技术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能保证通畅的服务。同时,可以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各方面增值应用,尤其是在教育上的应用。
端正教师对信息化的心态
让已经适用、习惯了数年甚至数十年教学方式的教师,学习新的教学工具与新的教育模式及思维,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
新技术往往带来高效率,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让无数学生受惠,一个优秀的课件可以引起无数同学的学习兴趣。但也有一些教师有一丝忧虑:信息技术是否会导致我的失业?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信息技术在很大层面上极大地扩散了优质资源的效益,但它不可能全面替代传统的教育手段,替代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这两种手段必然是长期共存的,相互补充的。上世纪电视出现后,大家惊呼,报纸将消失。但事实上纸媒体仍长期存在;当互联网出现后,大家再次产生了错觉:报纸将消亡。但10余年后,新的纸媒体仍在不断发展。美国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几乎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建设统一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我国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遍存在纵强横弱的现象。所谓“纵强”,就是指部门的系统比较强;所谓“横弱”,是指横向的互联互通存在着局部的信息孤岛等问题。国家信息主管部门应该认真考虑并切实解决物理线路的互联互通问题。
互联网是由物理线路和信息资源组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传播。信息传播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结构。广播、电视、报纸,包括电话等都是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结构。信息的组织者(采编系统)非常复杂,信息的使用者通过简单的载体就可获得信息。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例如:英国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特别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注重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1998年英国建成了全国统一的教育门户网站——全国学习网络(NGfL),以求联接所有的学校与教育机构。经过几年建设,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NGfL)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而且具备功能强大的搜索功能。
我国各种类型的网络教育网站名称五花八门。现有各类以教育为名的门户网站达1600多个(不包括教育部正式批准大学设立的网络教育学院)。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要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对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国家各种工程、计划所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提供权威的、可靠的教学信息及资询服务。要建立适合中小学生上网的内容安全、家长放心的绿色网络工程。同时要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安全的防护体系。
“校校通”工程更强调应用
“校校通”工程于2000年底开始启动,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校展开。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当初曾将互联网比喻为“信息高速公路”,就教育信息化来讲,所谓“路”就是指现在建设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已建成一定规模;“路”上要有“车”,“车”上要有“货”,同时“车”要有人开,“货”要有人用。“车”可以理解成网站网校,“货”就是教育信息资源,但最主要的是要由人——教师和学生来使用和掌握。
“校校通”工程在校园网建设中应避免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机械套用大型企业网、大学校园网模式的倾向,那将会脱离实际,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有些学校单纯以为建立一个学校网站,联通了互联网,做几个漂亮的页面,就是实现了“校校通”。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实现解决教育网与公共网互联通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业务主要集中在电信运营商手中,一般家庭进入互联网,大多通过运营商。互联网综合基础设施接入网仍有瓶颈,定价服务行为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互联网普遍服务补偿的机制需要加快形成。
教育网与公共网从开始时的国内线路互不相通,到两网互通带宽逐步增加,每次带宽的增加都是长期奋斗的结果。两网国内互通由于带宽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网(CERNET)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也影响教育网(CERNET)的形象。
如何使教师、学生在社会各个角落都能享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这是社会各界应着重考虑的问题。特别是运营商的双重收费(拨号上网既收网络费,又收昂贵的电话计时费。大部分发达国家目前只收网络费和少量的一次接入费),严重影响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教育部也应以积极态度与电信部门协商,争取用于网络教育的电信部分费用降下来。
(《科技日报》 2003-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