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论文观 > 正文

学科越不成熟期刊影响因子越高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曾经参加过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一个期刊编辑培训班,培训会上,某学报主编讲“大家都说期刊的影响因子不重要,我认为影响因子就像“钱”一样,大家都说钱不重要,心里都想着多挣钱,没有影响因子是万万不能的”。一直觉得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学术界影响太大,甚至是误导学术界,在数百人的大会上,把影响因子比作钱还是第一次听说。

  学术交流的形式很多,期刊发表论文仅仅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形式。而且,学术交流形式随着时代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发展变化。学术共同体内对学者水平的评价也在变化,从比学历、学位,到比留学的国家,学校名气等;二十年前大家比论文数量,发展到今天,对论文的评价,通常考量期刊的影响因子,目前较为热门的还有学术载体、机构和学者的H指数。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评价都是对参与科研工作的人的评价,而不是对学术内容本质的评价。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算法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统计刊物源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宜跨学科比较。影响因子高低取决于所属学科,学科越不成熟,越需要相互印证,所以引用就多,影响因子就高。比如,生物化学、癌症研究等。此外,影响因子还受研究人员多少、社会关注度、开放存取(OA)学科发展、个别期刊规定引用自己期刊等影响。即便是同一学科,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的论文,不一定比影响因子低的刊物上论文水平高。就好比奥运会与全运会相比,虽然赛事档次高,但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不一定比得上全国冠军的水平。不同学科,就更不能证明期刊影响因子高就是论文水平高。

  最近学术界讨论学术载体、机构和学者的H指数问题,H指数是一种定量评价期刊、机构或科研人员学术成就的方法,类似于期刊的影响因子。相较于影响因子,H指数能从总体上更客观地评价研究者的水平。影响因子更多地是对期刊的评价,而H指数则兼顾了研究者的被引次数和文章数量。一个人(或期刊、机构)的H指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他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例如,某人的H指数是36,就表示在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36次的论文总共有36篇。

  H指数的不足之处是,基于不同的检索数据库,算出来的某个研究人员的H指数常常不一样。H指数与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有关,需要比较时,一定是同一数据库收录范围的比较。同样地,H指数在同一学科内有参考价值,也不宜跨学科比较。

  Google Scholar公布的各个学术载体的五年H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七家期刊和三家开放存取(OA)网站。排第一的是Nature,其五年H指数为295。其他依次是: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74); Science(265); 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 (259); arXiv (256); The Lancet (205);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205); Cell (195)。RePEc网站排在第四位,arXiv排第五,仅次于大名鼎鼎的期刊Science,排第七的SSReNet网站仅次于Lancet,超过Cell期刊。可见,以网络为载体的开放存取网站正在挑战传统期刊。

  (2018-08-22)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