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MOOC > 正文

“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一份北美教育机构“慕课”趋势分析认为,到2016年,北美地区43%的高校将提供“慕课”课程。74%的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在线教育的成效能够媲美甚至超过面授教育。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等。全球比较成规模的“慕课”三大平台是Coursera、Udacity、edX,语言以英语为主,正在增加其他语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通过edX平台提供了本校教师讲授的开放课程;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平台;北京大学还通过Coursera平台提供在线课程,清华大学于2013年10月10日正式开通了“学堂在线”开放课程网络平台。或被动,或主动,中国也被裹挟进这场全球“风暴”。“慕课”改变了什么?传统的大学如何应对“慕课”的挑战?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变革?

  一、慕课 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

  “慕课”指的是在线提供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学习过程评估和微证书的管理等。它与以往的网络学院有着本质区别。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也很大。上网络学院是有条件的,封闭的,“慕课”则无门槛要求,是开放的;公开课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库,课程资源提供者并不组织教学,自然不会给学习者以证书评价,而“慕课”不仅提供免费资源,而且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在过去的公开课学习中,除了学习者自己,没有人能知道他学了什么,但是“慕课”不仅让别人看到学习者学了什么,还能记录其学习过程,评价其学习情况,检验其准确掌握知识的程度。“慕课”更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学习者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有辅导和交流,学习之后的效果由第三方检验,进而由社会认可学习者的知识水平。由此看来,“慕课”将改变知识传播的原有方式,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是教育全流程的再造,甚至是对国家教育主权的挑战。

  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新的知识传播形式,收音机发明之后产生了广播函授方式;电视发明之后有了广播电视大学;互联网初期产生了网络学院、网络公开课等等。“慕课”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种知识传播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仅停留在网络公开课上,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在互联网初期同时出现,但e-mail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一直仅仅是教育中的一个小小补充。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传统的店铺直销模式受到极大冲击,创造了传统商铺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效益,也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巨大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几十年来,教室内变化的仅仅是桌椅的颜色,“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这次“慕课”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

  在全球比较成规模的慕课三大平台中,在合作模式上,Udacity不与高校结盟,而是与教师合作,与部分高校在学分认可和学位授予方面合作,致力于发展成为取代传统大学的知识传播功能的机构组织;Coursera与高校结盟,由学校开发课程,鼓励学分互认,有志于创建一个全新的大学系统:edX只与各国的顶尖高校结盟,协助学校开发课程,并设有网上虚拟实验室,学习者可以进行模拟实验,主要是研究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三大平台在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评估、学生诚信要求、微证书的发放等方面各有差异。从目前的商业和运作模式来看,Udacity以营利为目的,以提供培训技能证书为主;Coursera是在营利或非营利之间徘徊,在超过40个国家运营服务;而edX的目的是探索如何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更多的是科学实验,不以营利为目的。

  在慕课学习模式下,传统教室将成为学习的会所,集体做作业、答疑;教室在云端,学校在云端;教师成为会所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交谈的时间增加;教师以研究为主,优秀教师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学习内容以学生自选为主,考试针对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体量小分知识点学习,讲课精,可重复学;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为师生;学习过程可在任何地方,学习方式灵活;数字教材辅助材料充分;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学校发证书时间灵活;留学变得简单。或不再有留学的概念。

  新的在线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固有做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和大学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慕课”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慕课”不需要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慕课”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会超出现有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