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价的功利导向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科技发展。政府科技工作是以功利为主的指导方针;科技的评价体系是功利指标的设计,过分考量奖励等级、论文数量、期刊层次和所谓的成果转化率;科研人员的工作动力是功利价值取向,只要有利于评职称、涨待遇、晋职务,并不介意低水平重复;学术界内部环境是功利的氛围,以利己主义心态参与学术活动,用情感远近交换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学术道德的约束力下降。
绩效评价是工业管理的一种方式,科研领域要慎谈绩效管理。科研领域的适度竞争会产生正面影响,提高研究工作质量和进度。过度竞争的压力就可能使正常的研究工作走向歧路,导致发生学术不端。如不分研究领域和工作性质都以发表论文数量和期刊载体为主要考核指标,就引发了把本属同一项研究工作分成几部分来发表,增加了论文的数量,却产生不出重大科研成果。
功利与浮躁风已经严重影响学术界,科研从起点开始就多以功利为目的。用科研经费到账、排名次序、论文产出和刊物等级等来应对考核验收、评定职称、职务晋升等。严重的名利导向使科研人员无法以探求真理的心态专注科研,只把搞经费和找名刊发论文当成科研的全部目的,殊不知论文只是科研工作的副产品。
科研体系的过度行政化也加剧了科技评价的功利化,政绩观从根本上改变了科研的本来目的,也改变了科研人员的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把知识探索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变成了名利场角逐。行政配置资源主要关心的是政治利益和人际关系;市场配置资源主要关注经济回报。掌握科研资源的权力部门越多,寻租现象必然多,套取经费的人就越多。
所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几乎都是个人的贡献,很少是政府有意识的组织行为。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通过资金运用和政策调控,组织和协调各类科研机构的活动,是实现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发现不具有规律性,政府科技计划只适用于有限目标的工程类项目。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各种科学“工程”“计划”的投入,将省下来的钱用于支持科学家自主研发。
1985年由法国发起,德国等欧洲30多个国家参加“尤里卡计划”,这项宏伟计划的目标是将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技术”,结果不了了之。日本政府的新能源产业(NEDO)计划也以失败告终。类似的澳大利亚CRC计划、奥地利的COMET等,凡是以无偿资助形式的国家计划,几乎没有成功的。国家科技计划以减税、免息等政策性补贴、以债权、股权或间接性金融鼓励等措施,有一些成功的。
我国过去二十几年的多数“计划”和“工程”,只要是财政经费无偿投入的,已经证明了其效率的低下。如果不涉及国防和国家安全,要尽量减少国家的科学“工程” 和“计划”,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掘大多数科研人员的潜能,有利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减少各种“工程”“计划”还可以减少和防止一些学霸为了实现自身价值 或理想,鼓动和诱导政府工作人员,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编制自己的“工程”“计划”等。
正在启动的科研项目管理由政府计划到专业机构管理的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但要真正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政府职能转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这次改革要重点打破先前构成的部门官员和伪“知识精英”的利益共同体。这些共同体不仅滋长了官学勾结、垄断性学术腐败现象,在科研政策制定、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等方面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还导致了科技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科研领域的适度竞争会产生正面影响,提高研究工作质量和进度。过度竞争的压力就可能使正常的研究工作走向歧路,导致发生学术不端。如不分研究领域和工作性质都以发表论文数量和期刊载体为主要考核指标,就引发了把本属同一项研究工作分成几部分来发表,增加了论文的数量,却产生不出重大科研成果。
只有有效地扭转科技评价的功利导向,才能从深层次消除学术不端的诱发土壤。
值得高兴的是,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具体操作层面,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伴随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到来,我们期待任何弄虚作假、官学勾结、学术腐败,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无处遁形。改变科技评价的功利性,科技发展前途无限。
(2019-12-02)
上一篇:法国的科技评估(评价)
下一篇:德国的科技评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