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热点聚焦 > 正文

院士增选公平的两大“紧箍咒”需解码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院士制度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制度设计。整体上,院士们为国家也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舆论对于院士制度的质疑和争议,也从未停歇过。主要包括院士是否应该退休、院士的评选方法是否公正、如何杜绝院士评选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等等。

  院士增选公平与否历来是学术界的热点。在我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年10月底至11月,两院召开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增选新院士。所以,10月底11月初,对于院士候选人来讲,进入关键时期。今天,想探讨的是大家关心的两个话题——院士制度的名额设计和院士光环下的利益。

  首先,名额的数量。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而今年略有变化,据2015年1月媒体的报道,今年两院增选院士合计不超14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今年增选院士将不超过65人,中国工程院不超过75人。

  今年是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进行院士增选。除了人数较以往增多,按照新的规则,院士推荐渠道也较过去“收紧”,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同时,院士增选增加了“终选全院投票”的环节。

  对于当选的院士学术能力,我们自然不容置疑,然而,即便有一系列改革的努力,由于受限于名额的束缚,达到相应同等学术水平的候选人长期努力仍然无法入围,只有扼腕长叹,如果此尴尬的现状难以破局,便难以达到广泛意义上的公平。那么,国外的院士名额是如何设计的呢?

  其实,从翻译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国外许多国家没有院士,将此类相应的人士称为会员。下文通称为“院士”。众所周知,院士及院士制度起源于法国。法国于17世纪中叶最早建立院士制度,后该制度被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各国相继成立(国家级性质)科学院,聘选院士。在法兰西学院过去300多年的历史中,一共仅仅产生过709名院士。也就是说,法国平均每年才会产生两名法兰西院士。

  以法兰西学院为例,法兰西学院始终保持了40名院士这一“神奇”编制。名额如此稀贵,不难理解,为什么雨果在连续申请4次后才被选中,而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则连续24次被法兰西学院拒之门外。

  法国人很尊重院士,将院士尊称为“圣人”。当其40名院士当中有人去世时,才会遴选新院士来弥补这一空位。不过,新院士的选举往往要在老院士去世后几个月进行。法兰西把这几个月称为“悼念期”,以表示对去世院士的尊重。

  全世界的“院士”从本质精神上都大同小异,都属于科学及学术界的最高(终身)荣誉头衔。评选制度从原理上大同小异,由已当选的院士来推举、投票。

  从名额来看,与法国宁缺毋滥的稀缺思路相近的国家,比如,据近年的媒体报道,英国皇家学会对新成员的推选有严格的名额限制,目前共有1527名院士。每年只能选出最多44名新院士。对此,媒体存在其他的说法是皇家工程院每年从被提名的候选人中邀请40到60位工程师成为新院士,总之,名额不多。

  日本学士院的“院士”即会员,为终身荣誉,一直采取的是相对较低的定额制。规定会员仅为150名额。从1879年的定员40人,逐渐地发展到1956年学士院会员定员150名保持至今。现只有134位,缺16人名额。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