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热点聚焦 > 正文

惩处论文造假者不能停留在论文撤稿上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科学与真理同行,但科学也常常与丑闻相伴。两个月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宣布,曾在该机构任职的心脏病学家皮耶罗·安韦萨(Piero Anversa)有31篇论文因造假需要撤稿,这一消息震惊了全球学术界,因为安韦萨曾被认为“开创”了心肌细胞再生的新领域,已经享誉十多年。皮耶罗·安韦萨的“心机”发明后,世界上很多人追捧和跟踪,发表论文数量和骗取的科研经费难以统计。

  前一段时间,多篇中国学者的论文遭国际期刊撤稿,据媒体称,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提供的声明中说,该集团的期刊编辑发现一些论文的评议人电子邮件地址的真实性存在问题,随后展开的内部调查发现了伪造的同行评议报告。造假方法并不复杂,据BMC出版社的调查称,造假者常用的做法就是提供知名专家的名字,但捏造相关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果期刊编辑将论文审稿邀请发送到上述伪造邮箱,造假者编造评审意见,编辑部很快就会收到对论文持正面评价的评审意见,以便论文获得期刊采用。

  同行评议是现代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有公开评审、单盲和双盲评审之分。一般由收到投稿的期刊编辑邀请论文所涉领域的学者,评价论文的可靠性和创新贡献,由主编参考评议结果决定是否刊发。这一制度本意在于确保论文质量,保证论文涉及的研究真实、对该研究领域发展有贡献。

  同行评议制度被认为是保证现代期刊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在却成了学术造假的一个渠道。通过各种方式伪造同行评议的现象影响着全球学术界,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专门追踪学术论文质量的“撤稿观察”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3年里,因同行评议造假行为遭撤的论文数量占到该网站记录的全部遭撤论文总数的15%,这意味着因其它原因导致论文撤销的占85%。尽管伪造同行评议的论文数量占比例并不高,但同行评议都敢伪造,论文内容你敢信吗?

  要求科研人员都必须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种评价机制导致了许多人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发表论文。伪造同行评议仅是学术界众多造假问题之一,不倡导学术诚信,不严厉处置造假者,涉及学术界评价机制的最根本问题不解决,即便能堵住同行评议漏洞,造假者仍会通过其他办法来实现他们的目的。

  论文因造假被撤事件不断发生,所谓大牛也很多。例如,2014年7月2日,《自然》撤回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的小保方晴子(Obokata Haruko)的两篇关于“刺激触发的多能性获得”(STAP)的论文。被撤销的两篇论文是小保方晴子于2014年1月29日正式发表在《自然》上的。后来证明两篇论文造假,小保方晴子受到处罚,其导师也受到应有处罚。

  学术诚信非常重要,科研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不得造假。科研人员一定要诚实守信,造假不仅对科学有害,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造假者本人。如果你的论文是假的,同行读你的论文至少是浪费时间,甚至会误导同行,影响科学的进步。造假没有改正的机会,一旦造假被发现,造假者的学术声誉破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意隐瞒或遗漏实验数据也属于造假行为。有些人因为实验结果不符合他的预期,试验结果不好,但为了发论文,故意把试验结果忽略掉。在某些情况下,不符合预期的试验果可能蕴含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发表小论文,却可能错过了重要科学发现。

  科研成果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创新性,这也是评价科研成果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学术诚信,科研的基石就不稳固,因为你根本无法判断一个科研成果究竟是原创的,还是编造的。学术界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非常重要。科学精神是科研人员的风骨。科研探索中有很多乐趣,但取得成就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搞科研要有执着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决心,要耐得住寂寞,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没有科学精神,科研不可能取得突破。

  (2019-01-05)

访谈视频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