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现状调查与分析



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简单地讲,就是培养爱国主义的活动。爱国主义是个人或民族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情感,爱国不仅表现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广大民族同胞,还体现为认同民族文化和国家制度等方面。一年多来,面对疫情,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村镇干部、社区人员、志愿者等都积极活跃在一线。高校春季学期网课开学,大学生积极贡献青年力量,配合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特殊的学期、同学们高涨的民族自豪感,使得这次对全民族的磨练成为了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在特殊时期,面对00后新生代大学生群体,如何借助思政课主阵地,发挥辅导员思想引领作用,做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建设研究,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值得研究。
目前文献主要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展开研究:形式上,研究了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如何加强隐性教育等;内容上,集中在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如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等。已有文献尚未对00后群体进行全面分析,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研究偏少,成果偏理论化,应用价值待提高。
作为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课程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掘疫情防控中的思政元素,回应热点时事,紧抓爱国主义教育契机。本文深入调研210名学生怎样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的反馈、以及对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看法等。
一、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210份,均为2020级学生,49人为男生,占23.33%,161人为女生,占76.67%,女生偏多。学生对学校思政课的打分平均分8.4分,分数较高,说明学生对学校思政课较为满意。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部分思政课的打分平均分为8.1分,比思政课整体打分低,说明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部分有待加强。184人希望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占比87.61%。学生期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有“内容上结合大学生”“内容上更加鲜活、贴近时事”“形式上减少讲述,丰富形式”等变化。学生对党和国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为打分平均分9.3分,100%的同学表示因为中国人民舍生忘死而更加爱国,非常认可中国万众一心、举国同心的精神,可见中国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求真务实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因该事件产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精神认同。但学生对中国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涌现出的英雄故事的了解程度给自己打分仅为7.3分,说明学生对敢于斗争的无畏精神缺乏全面、系统地了解。89.52%的同学选择希望大学生思政课中加入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体现出举国认同生命至上的素材。
整体来说,大学生对学校思政课较为满意,但对爱国主义教育课满意程度低于思政课整体程度。学生对我国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价极其高,可见其中涌现出的英雄故事和斗争精神作为思政课素材的价值很高。学生普遍希望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形式与内容,结合对我国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价,加以提炼即是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同时,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环境,大学更要坚定做好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精神宣传工作,巩固宣传阵地,掌握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现有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现有问题
(1)青年群体普遍对思政课兴趣不高
在调研中,大学生普遍反馈现有思政课设置十分合理且必要,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笔者统计本学期在校内开设的一门思政课程,全班共72人,一学期共16节课程,总计请假达65人次,平均每节课有4人次请假。同时,根据教师两次课堂点名的情况来看,缺勤人次共计33人次,平均每次缺勤人次17人次,粗略统计之下,课堂实际出勤率难以达到80%。同时,课堂上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主动与教师互动的情况屈指可数,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专注,开小差的情况较为普遍。青年学生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反映出了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
(2)大学生群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需求难以满足
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群体同样体现出了高涨的爱国热情,不论是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隔离主动向家人宣传卫生知识、响应社区号召主动上岗进行志愿服务,还是采取创作原创歌曲等文艺作品声援一线医护人员、集结志愿组织自发筹备前方急需的口罩、消毒液等医疗物资,都是大学生自发自觉进行的举动,组件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但同样应该看到,大学生在进行集体活动往往出自于一时的热情,缺乏深入思考和全局筹备,这就反映出了大学生朴素的家国情怀应当由思政教育引导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情况。
2.成因分析
(1)青年群体的兴趣点与课程讲授方式的不匹配
青年群体关注时事新闻的热情高涨,但传统思政课程讲授按照既定的课程大纲进行,加之理论学说较为枯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为薄弱的部分理工科学生较为晦涩难懂。青年学子接触社会生活途径较为单一,易受部分打着揭秘真相标新立异旗号的偏激言论所影响,课程讲授方式缺少对针对性言论内在的逻辑误区进行批驳。限于课程讲授方式,简单重复国家政策和对艰深理论的探讨难以发挥真正作用,难以引发青年群体的真正思考。正是缺少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导致青年学子反馈思政课程缺少真实可感的内容,容易陷入思维误区。国际局势波谲云诡,青年学子同样关注国际形势。课程讲授限于时长、体量原因难以对国际局势进行深入分析。
(2)大学生群体思维方式与课堂既定内容的不协调
大学生群体关注的信息领域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大数据时代的算法逻辑更是加重了这一趋势,这容易导致在巨量的信息量冲击下,大学生群体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同质化的思维逻辑引导下,用标语化、同质化的内容代替自己的思考,并在信息茧房中不断加深固有观念。应当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观点,更应当是一种自发自觉的选择。在当今纷繁的社会思潮中,精致利己主义甚嚣尘上,但个人发展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浪潮,才能真正有不懈的动力,思政课堂缺少这一类思想观念的引领。
(3)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青年学子仍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爱国主义思想在动荡年代体现得更为直接,应当指出当代大学生成长生活在和平安定年代,在成长过程中对思想理论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指引或者师生的影响。爱国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要在实践中加以锤炼,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程应当起到助推作用。
(4)思政课程内容选题视野过于狭窄
思政课程出于严肃性考虑,讲解内容往往只选取重大理论论述、重要会议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课程本身崇高精神和实事求是原则给人以理论激励的作用。如果只看重严肃性而削弱了课程应有的教育性,无疑是得不偿失的。选题视野开阔并不会削弱严肃性,而是应当在保证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让青年学生能真实可感的素材内容。同时,以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才能真正发掘出真正有实效、有意义的课程内容。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建设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反映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态度旗帜鲜明,对爱国主义思政课有内容和形式上的期待,对我国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措非常认可,但还存在对其中的涌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不够全面系统的问题。针对既有问题,笔者拟提出以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建设建议,以期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挥准伟大精神一根棒,在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建设中抓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时代精神,坚决围绕该精神展开,找到伟大精神和先进模范、普通人爱国的深层逻辑契合和精神内核共振。
在具体素材选择方面,应当认识到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切实体现。战斗精神需要具体的载体来体现,相比于新闻报道等严肃的讲述方式,一封封特别的家书无疑更能触动大学生。无论是护士妈妈在奔赴一线写给自己心爱女儿的温柔叮嘱,“妈妈去打怪兽了,马上就回来”,还是医生儿子给母亲写下的“‘战火’烧到老家门前,这仗我不打,着实面对不了自己”铮铮请战誓言,读来都令人为之一振。借助家书这一载体,拉近了先进模范和爱国青年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其实也是凡人之躯,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让他们以凡人之躯赢得了这场艰难斗争的胜利。同时,可以对比革命时期的先烈家书,引领大学生体会其中一脉相承的爱国精神内核。
二是讲好动人一堂课,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和国家在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所做的努力,深挖挺身而出的青年榜样,从故事到精神的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内容质量,从采访、图片、视频甚至宣讲等方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的形式创新。
在具体课程内容方面也要契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推陈出新,着眼于青年大学生关注较多的新媒体平台,如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抖音短视频平台,鼓励学生在对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延展学习的基础上,采取学习社群、交流小组的形式进行二度创作,拍摄小组研讨Vlog(视频网络日志)、录制先进英模小课堂一分钟视频短片。课堂上可对优秀成果进行评价分析,邀请优秀小组负责同学分享成功经验。对于有深入挖掘空间的作品,汇编成集锦,提炼爱国主题,丰富内涵,作为宣讲的资料。组织学生形成青年先锋宣讲团,深入街道社区,依托党、团基层组织进行宣讲活动。在宣讲过程中不断锤炼内容,最终形成精品课程。
三是迈出青年实践第一步,思政课不只是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更是重要一环,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战斗,实践地点遍布全国,医院、社区等都有故事,英雄来自各行各业,其中的医生、社区志愿者等均是面对面交流学习的良好对象,有如此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可以鼓励学生们去实践调研,去亲自接受最鲜活、最新的爱国主义熏陶,这也回应了调研中大学生希望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形式上减少讲述,丰富形式”的诉求。
结束语
依托青年学生兴趣社团,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抓住了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这个强有力的抓手,就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国人民传统的仁爱精神和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内化于心。组织有艺术特长的大学生,编写演唱脍炙人口、易于传唱的歌曲、排练反映爱国主题的话剧作品、拍摄反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克服挑战的摄影作品,让参与的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感。开展系列专场演出,使得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接受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伟大报国志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政专项课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建设研究”(JYX202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永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抗战精神重要论述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2):15-23.
[2]李焕武.新冠疫情危机与爱国主义教育契机[J].教育科学论坛,2020(14):32-35.
[3]李秀芹.抗击疫情:一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J].北京教育(高教),2020(04):35-36.
[4]庞毅.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01):103-107.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