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分析



引言
本研究的核心是微视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包含教学设计、课堂环节、课后评价等相关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困惑与问题
1.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应用中的问题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采用“演示操作+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讲授—设计任务环节—学生探究完成,其中教师讲授与演示将占用三分之一及以上的时间,学生获取的技能往往只局限在课本知识,并不能灵活运用。
2.课堂上师生交流的迟滞与碎片化问题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之间构成环形结构:教师面向学生讲授,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任务反馈,在此过程中,教师打断学生再行讲授,就成为环形中的逆向操作,沟通必然不会顺畅,所以师生间很难保持直接双向交流。
3.学生个体差异和分层学习需求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知识基础层次不同,对课堂知识的需求也不同,任务需要区分难易度,但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总是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常规的课堂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结果往往是拉低了优秀学生的水平,却很难提高后面部分学生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视频技术应用策略
从长期的课堂实践观察来看,学生倾向于更多的操作练习,希望在操作遇到困难时,教师能够快速地给予帮助和解答。采用微视频代替教师的讲授,可以解放教师,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可以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延伸至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设计微视频,精确应用任务环节,精准设计评价反馈单,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
1.课前准备,制作精良的微视频
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认真研磨课程的重点难点,从“科学—兴趣—操作”等方面做好教学微视频。从“科学”的角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知识编排有序而不杂陈,知识的难易程度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兴趣”的角度,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引入点着手,由点及面铺陈知识。从“操作”的角度,教师的技能操作要精炼到位,能够给予学生最明确的指导。教师要区分概念性知识与操作性技能,如果有两类情况,就可以分别制作1~2个微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3~5分钟,不能将两者像授课过程一样糅合在一起讲解。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自选图形的应用》,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自选图形的绘制与设置,难点在于自选图形的创作及其实际应用。在这里,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绘制,更高层次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运用,教师在准备微视频时,可从生活中的例子着手,比如交通标识的创建与应用。教师可以制作一个交通标识绘制和一个交通小报场景设计的微视频。学生在该视频中既能了解自选图形的绘制操作,又能将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还有一些重点难点是需要出示概念的,教师可以事先做好PPT讲稿,然后再录屏,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知识点精讲到位,也可以认识到自己讲解过程中哪些部分是最难理解需要着重强调的,可以重复录制使微视频质量提高。
2.课中应用,精确应用任务环节
微视频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师重复讲授的环节。但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握不好微视频的使用,而使课堂教学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学生只有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才会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环节,预设问题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使微视频可以被学生反复利用,内化知识点,掌握操作技能,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1)启发式的系统图解知识
可以运用在新课引入环节,再由学生围绕微视频展示讨论与解答。教师要归纳好知识要领,利用微视频全面系统地讲解某个知识点,对于学生观看视频后会对哪些知识和技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非常清楚这些要点,同时设计课堂任务,将微视频知识体现在学生练习中,任务设置恰当合理,学生就很愿意作为一个探求者,一步一步地完成相应的环节。
比如九年级《算法与流程图》一课,教师在微视频中以简单的脑筋急转弯“把一头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哪些步骤”为例,讲解“算法”“变量”“流程图”三者概念及其关系。因为这个举例浅显易懂,学生能够接受,教师要趁势而走,布置下一步的任务:列举流程图,从中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及问题中的变量;然后再给出生活中的问题,由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尝试画出流程图;最后根据算法和流程图代入变量。学生只有将这些概念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进入程序学习。
(2)技能操作类的微视频可运用于学生练习阶段
如Excel、PPT、PS、Flash等的教学课程中,每课关键操作都可以提前录制成微视频,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参考。
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用表格为网页布局》,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插入调整表格用于页面布局的微视频,方便学生在练习中使用。同时,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再录制一个关于阅读材料《表格运用技巧》的操作视频,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得到帮助。
(3)知识点之类的微视频,可以用于课后复习
信息技术课堂中着重于操作,但是对一些知识概念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教师可以针对复习类知识做一个微视频,可以让学生观看后对知识点有系统性地复习。同时,复习类的微视频是要对学生操作中的难点有剖析讲解,有利于学生巩固。
3.课后评价,精准反馈课堂所学知识
检测学生对微视频所讲的重难点是否掌握,可以用评价单的形式来反馈。
八下第六课《制作逐帧动画作品》,应用了三段微视频,第一段是一个奶粉的广告,讲述一个小男孩每天观察毛毛虫的变化,画下来,然后形成了一段毛毛虫变成蝴蝶的动画。第二段视频为元件的制作(在元件的制作课程中也可以应用)。第三段是逐帧动画的制作。后两段视频清晰地讲述了元件的制作和逐帧动画的制作过程。然后再引入问题解决环节和任务练习环节。
同时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针对学生层次的不同,设计了多项评价。
在这样的评价表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充分的制作时间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成为课堂中的观察者。在每一个程度中挑选1~2名的学生进行沟通,邀请他们进行作品展示与点评,比照自评表,师生再在评价表上重新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微视频技术的课例应用
1.适用于系统图解的知识点
每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是对本册软件应用的基础准备,包含大量的概念、基础知识,这一类适用于制作成“系统图解知识点”的微视频,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多媒体》,是对多媒体中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的认识。微视频制作中,对一个多媒体作品需要哪些素材支持作了系统讲解,学生就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系统地了解,有了良好的启发性。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网络》,需要帮助学生构建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微视频讲解校园网结构图(含机房局域网)接入internet的图示,同时引出每一课的关联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可以观看本视频,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自评巩固。
2.需要通过反复练习的操作技能点
每册教材料中的软件应用,每课均有操作重点难点,此类操作需要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来逐步掌握,可以将其重点操作制作成微视频演示,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来掌握。
八年级上册《用表格为网页布局》一课,结合阅读材料,将插入嵌套表格、合理设置表格做成微视频,学生在操作时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根据自己的需求掌握页面布局技巧。Flash和PhotoShop教学中,每一课的重点操作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小助手,操作遇到困难时反复观看,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
3.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基础课程中的一些重点概念,教材中通过“知识链接”提到,但是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可以针对此类知识点,录制成微视频来讲解。
七年级上册《走进信息技术》一课中提到的“冯·诺依曼结构”、七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层》一课中“图层”的概念、九年级《生活与算法》一课中的“算法、变量”等概念。教师均可以制作微视频着重讲解,学生通过这类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巩固掌握并内化知识点。
四、微视频技术教学应用成效
1.教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
在微视频应用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微视频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时间,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使师生间能更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进行实时跟踪,使学习更具实效性,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更多地做到关注学生、敏锐发现、加以引导。
2.学生能温故而知新
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大部分处于被动学习,学习效果难以得到全面、及时地反馈。微视频应用在课中学生能得到帮助,在课后可以对知识与技能进行巩固,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有技术支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程度选择性观看,对于疑点、难点之处可以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在自身产生学习需求的时候,就成了主动地学习者。
3.微视频取材更广泛,制作更精细、专业
微视频实际上是教师精心备课的表现,提前预热课堂,教师可以广泛取材,移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对课堂内容进行整合、视频剪辑拼接,与自己的课程知识点相吻合,使学生能够获取更为专业、更为精练的技术支持。
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强,教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思考,获取相关资源,逐步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微视频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8-109.
[2]黄建军.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
[3]吕晓明.刍议小学微视频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
[4]姚鹍.探究微视频在初中微视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教育科学.
[5]郝阿敏.“微视频知识树”在初中微视频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