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手段辅助服装制版课程新模式



引言
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为现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服饰品制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新途径;深化复合类技术性专业技能人员培养和研发性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管理模式的改革,对当下服饰制版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鉴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我们国家对于人才培养政策的巨大转变,原有的服装制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亦作出相应的更新和调整,如此才能契合教育信息化时代的目标和要求。
一、服装制版教学现状
虽然现在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普及,但是在传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书本和老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上,老师讲授的服装版型设计原理和操作原理,由于空间感较差,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用时生搬硬套,作图机械。同时由于服装行业发展变化快,而结构设计的教材上多为基础服装版型,老师如果讲解的范例跟不上新款服装版型的脚步,学生就没有有效数据进行制图,训练项目单一,面对全新款式无从下手,更别提对不同款式的灵活应用了。在教学核查中,很多样板由于没有技术支撑,仅以平面二维图形呈现,定点对位记号、比对合缝处的样板出现不准确的结构时,无法及时发现。所以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学习被动,忽视了服装产业发展,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我们需要引进信息技术来改善服装专业教学体系。
二、制版工作中的难点
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纸样图绘制的难度,但制版师的工作也不轻松。从本质上来说,CAD推档和手工推档的差异不大,不管是使用CAD推档还是使用手工推档,都必须确保服装在样版款式和实际尺寸上统一协调。在版型转化过程中,制版师往往需要先将衣服分割,以裁片来考量服装尺寸,然后再进行单一裁片或者组合裁片的设计。由于样版款式设计过程中一般不涉及主要尺寸,如款式的肩宽、胸宽、袖长、衣长等,因此往往需要制版师在给出纸样图后,再借助模型或者真人进行试衣,然后再进行修订。在此过程中,制版师还必须结合自己的车缝经验知识确定骨位缝合以及实际版型,确保最终的制版效果能达成目标。从款式设计到服装制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设计者在设计服装款式时,很多东西无法了解,比如衣服的宽松额度、服装的裁片数量、每个裁片间的连接情况、面料特性对骨位滑纱、骨位起扭的影响等。确定版型是将设计概念转变成实际产品的关键点,因此制版工作的实践性强,对从业者的工作经验要求很高。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制版师由于在制版过程中缺乏制作经验,对于面料差异、缩率差异等不加重视,没有考虑面料特性对衣服的骨位止口与骨位车缝的影响,无法区分无缩率纸样和有缩率纸样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最终的成品离设计师预想的设计效果相差甚远,甚至会使设计师直接取消设计款式。
在服装制版的版式转化中,制版师要借助CAD软件进行版式建模,使得设计人员可直观地了解到工作中每一处服装细节具体的尺寸、厚度等,同时还可利用CAD软件进行同步计量,进而将三维立体图中所显示的内容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CAD软件在版式转化中运用的有效性。
三、信息技术在服装制版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将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通信技术)以及服装设计专业主要课程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教育部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其传授信息量小,手段落后,直观性差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要求。各级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因此,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应该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网络技术,努力拓宽信息技术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改革方面的应用,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效率。
1.构建试衣用的虚拟模型
服装制版的尺寸准确十分关键,若不同裁片间能形成尺寸同步,则可加强系统在运行之中的精准性,提高实际版式的准确率。常规的放码和计算需要首先制作出设计款式,以真人模特或者木模为载体,进行服装尺寸和服装松紧额度的验证,这种做法费时费力,且需消耗大量面料,造成资源浪费。目前,在信息领域已经开发出了可以真实模拟物理效果的软件程序,制版师在对衣服的不同裁片进行精确计算时,可借助这些物理软件进行拟真测试,通过软件建立仿真模型,然后借助其提供的测试脚本来进行衣服的物理效果模拟,这样一来,服装测验需要的步骤和资源就得到了节省。目前,消费者对服装功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的裁片也越来越多,一些户外运动服的裁片能达到100多片,而某些更复杂的服装,如羽绒服、冲锋衣等厚制服装,连同衣服内胆的裁片甚至多达200多片,若再沿用传统思路,以实物来测验设计款式的各项实际数据,更加费工费时费料,为了减少裁片计算的时间损耗,节省计算时间,制版师应当积极在服装制版的裁片计算、骨位测试中应用更先进、拟真效果更强的软件,尽量在虚拟环境中完成设计款式的测验,以减少因为制作测验用版式而造成的不必要损耗。
2.服装制版信息可视化呈现
进行服装制版工作时要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服装制版即把服装设计活动数据以及服装制版数据予以优化整合,借助于服装主要设计尺寸分析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寻找服装设计数据与服装制版数据的关联性。制版师在开展服装制版工作时会接触到海量的数据,借助于信息化系统平台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把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展开环比分析、将预算和具体完成情况予以对比、将相关尺码实施对比,找出数据信息背后潜在的问题,了解影响服装主要设计尺寸的松紧额度与面料影响因素,进而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使得设计款式具有更好的功能性和更强的实用性。在服装制版工作中,针对如何获取服装尺寸、放码等关键数据的环节,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善性,对信息化模型实施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设置较长的时间跨度,保证数据翔实,从而让制版师能够借助于有效的数据分析工作来找出服装制版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服装制版人员要注重服装制版工作方式的创新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构建更加现代化的服装制版体系,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服装制版中的主要设计尺寸、放码、拼缝处等实施全方位的分析,推进服装制版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对各个模块实施有效预测。最后应当推进服装主要设计尺寸处理工作方式的创新,把数据处理工作真正纳入到服装款式设计的工作中来,做好对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出数据的潜在价值。
3.紧密联系专业课程
工作室形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机械、被动的教什么学什么,而是由教师带领,结合企业一线的真实项目,共同研究、探讨,变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为主动地综合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坚持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针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从主题构思、制板到成衣制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了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等核心课程,但是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各门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无法将设计的内容与工艺以及结构内容结合起来,而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将这三门核心课程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结合实践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跟企业同步的CAD软件、切割机、宽幅打印机等等信息化的教学设备的采用,也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除此之外,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很多人的分工合作。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实践项目在工作流程中培养个人专业技能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以及自主创业的能力。在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承担不同的任务,项目也就是课程是由多人协作完成的,自己负责的部分完成得好坏会影响整体的项目,因此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也会得到强化。
结束语
通过在服装教育的课堂中加入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在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教材的选择、资源的可靠性与及时性、课堂形式的实现等等,借以提高信息化服装教育的效率。根据地域特色以及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整合教学资源、在工作室这种教学模式下更为有效地进行课程的信息化改革,是未来服装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万林.信息化2.0时代服装制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纺织报告,2020(1): 112-114.
[2]刘学,魏媛.信息化在服装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现状初探[J].电子测试, 2016(8):144-145.
[3]吴晓静.浅析信息技术在服装制版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29.
[4]张雨华.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服装制版应用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1):70-72.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