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前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逐渐朝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大众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技术手段之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更是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全新的革新路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其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重要课程之一,更是实现当代大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当提高对大数据的重视,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对现有的教学形式、教学理念等进行全面的革新,将大数据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高素养技能型人才。
一、大数据的含义以及对中职学校教育的影响
1.大数据含义
大数据主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化发展平台所建立的信息数据库,将海量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凭借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分析功能,对所汇总的数据进行整合,进而充分满足人们对数据信息的整合、计算、收集等需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已经成为推进社会实现信息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大数据与教育事业进行深度融合,不仅是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改革路径,通过更为我国教育领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大数据对中职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其教学侧重点更偏向于理论教学,其知识范围广泛且概念抽象,单纯依靠传统大篇幅说教教学不仅形式过于枯燥,且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再加之在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融合,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亦是兴致寥寥。在此背景下,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当前中职学校计算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设备都在进行不断地更新,教师亦在对高效、科学的教学形式不断的摸索与尝试,并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教学信息、学生信息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性化发展特点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其分析结果对现有的教学形式进行不断的革新,进而充分满足新时代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化素质发展需求,为其未来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石。
二、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现状
1.教育理念亟待转变
应试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几十年的核心理念,在大部分教师以及学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固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虽然大部分教师对现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亦在进行不断摸索与尝试,教学在形式上亦出现一定的转变,但是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应试理念的束缚,大部分教师仍是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核心,采用大篇幅说教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并且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该种教学形式不仅无法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且由于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度严重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将所掌握的理论完全应用与实践,进而无法实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深度学习,再加之学生长期处于“拿来式”模式下开展学生,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深思意识,将学习重点全部放在考试重点上,虽然能够取得不错的考核成绩,但是其综合能力水平较低,不利于对学生综合化信息素养的培养。
2.师资力量亟待提升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课程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知识范围亦在不断更新。因此,教师自身亦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范围,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然而在当前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部分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亦有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亦是亟待提升,想要切实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效,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理念,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至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中,并不断更新知识范围与技术水平,进而充分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三、大数据背景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
1.加强教学理念的创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无论是知识理念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在进行不断地更新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代中职学校学生信息接收量与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亦在不断增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汲取知识的方式已不再仅局限于线下课堂,多元化线上学习交流平台不仅为学生开辟了全新的学习路径,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学生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知识学习,同时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开展针对性学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效,同时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想要切实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效,教师首先应当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信息化教学形式,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化信息素养的有效培养。
2.加强翻转课堂建设
想要切实实现大数据技术与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中职学校应当对现有的教学配套设施机械能给你不断的完善,借助大数据中的云计算功能与学生专业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为学生创设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环境,在提升其专业知识学习质效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线上教学主要应用的网络教学形式,将其与线下教学形式进行融合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教材知识内容为学生推送相关的教学课件资料,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借助资料开展自主知识学习,并通过预习测试模块来检测其自学质效,教师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云功能根据其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对课程的学习质效,并根据其薄弱环节为其推送相应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开展针对性学习,同时借助翻转课堂,学生在可以将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上传至问题库中,来寻求其他学生或教师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在问题库中帮助其他学生解答问题。教师通过对问题库都可整理以及学生的测试数据分析,对线下教学进行不断的调整,将学生的薄弱环节或遗漏的重视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进而提升学习的学习质效。
3.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
计算机课程作为应用类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当提高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加强对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同时不断加强学校计算机实训教室的建设,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求。然而在当前部分中职学校中,受资金以及空间等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实训教室或者实训教室空间有限,学生需要错峰轮流使用,进而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虚拟化实训教室,让学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在网络实训教室中完成相应的实训课程,采用该种实训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同时能够克服学校实训教室的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进而提升其学习质效。
例如: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实训任务,让学生通过虚拟实训教室,通过任务引导完成相关的实训任务,并通过最终的实训任务考核测试来验证实训效果,教师通过对学生任务完成进度、完成质效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效进行综合的评价,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进而实现其理论与实训学质效的双重提升。
4.结合实际创新教学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都在不断的革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借助大数据时代所带来海量的教学资源,以教材知识内容为依托,结合中职学校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需求,充分挖掘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并积极引导学生借助网络信息开展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获取渠道,让学生在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其学习质效。随着大数据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质效等各项数据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将其作为了解学生学习质效以及调整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内容进行不断的创革新,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在提升其教学质效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化素养的有效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石。
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创新与改革空间,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将大数据技术与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中,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的创新,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质效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化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伍永锋.试论大数据背景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策略[J].数字通信世界,2020,No.183(03):266-266.
[2]莫铄.大数据时代下翻转课堂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No.496(15):60-62.
[3]裴莹.中职学校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大数据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中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19,15(11):2.
[4]杨明霞.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校思政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研究——评《信息化教育基础:自构建学习理论》[J].中国科技论文,2020,15(5):1.
[5]孟凡明.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电子世界,2019,No.579(21):94-95.
[6]范桂龄.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9):285-285.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