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5年拨24亿经费 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内蒙古5年拨24亿元教育经费
日前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内蒙古将利用5年时间,把2003年至2005年教育经费“第一个增长”未落实的24.47亿元全部分级补拨,以迎接“两基”国检为契机,全面提升自治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
据了解,“十五”以来,内蒙古预算内教育经费由2000年的35.5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0.49亿元,但近年来,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极快,从2003年到2005年,内蒙古用于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累积形成24.47亿元的教育投入缺口。为确保教育经费“第一个增长”
得到真正落实,2007年4月,在内蒙古年度教育工作会上,自治区政府与各盟市政府正式签订责任书,承诺在保证做到教育经费3个增长的前提下,自治区本级与12个盟市共同承担,自补缺口,用5年时间将缺口补齐,其中自治区本级承担4.47亿元。
内蒙古自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两基”工程,到2001年,尚有30个旗、县未实现“两基”达标,这些旗、县绝大多数是国家和自治区贫困旗、县。按照原定规划,到2010年内蒙古才能全面完成“两基”达标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使内蒙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教育是最基础的工作。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政策倾斜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下决心在200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把全部实现“两基”达标作为献给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一份厚礼。
为了巩固“两基”成果,迎接国检,今年以来,内蒙古对自治区“两基”工作多次全面督查,按照“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指导思想,把完成“两基”达标当成解决教育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过程,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促进当地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据悉,1993年以来,内蒙古各级政府在基础教育上累计投入经费378亿多元,使自治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实施各项工程,从1998年到2006年,自治区共新建、改扩建校舍499万余平方米,增加仪器设备值1.1亿元,增加课桌凳67万多单人套,增加图书965万册,培训教师8.47万人次。
“现在,我们农村学校也有了家底。”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燕山营子采访时,一名校长自豪地说。的确如此,“体卫艺器材、教学仪器设备、活动室……”即使在一个偏远牧区小学,校长都会兴致勃勃地带着记者看学校越来越殷实的家底。多数学校不仅有窗明几净的教室和适应教学需求的仪器设备,还配备了保育、医护、值宿等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寄宿制学校还有专门的宿舍、食堂、餐厅、小浴室、校医室等。
在“两基”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之时,内蒙古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内蒙古出台的《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自治区要建立“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专项考核制度,对盟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推进情况每年考核一次,并纳入对盟市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意见》提出,5年内达到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基本合理的目标,自治区将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以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标准统一逐校规划,把每所学校建设好、改造好,在经费投入、建设项目安排、仪器设备配备等多方面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努力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促进内蒙古教育健康发展。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