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全省领先



2007年10月14日至17日,由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8名教育专家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对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了认真而严格的现场评估。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成就得到积极评价,专家高度赞赏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心之大,步伐之快,成效之好,在全省县(市、区)中是不多见的,其精神令人感奋,其业绩令人可喜。
专家组先后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创建工作的汇报和市教育局关于创建主要指标的自评说明,调阅了大量的相关档案资料,考察了市区及5个乡镇的32所学校,召开了5个座谈会,访谈党政领导、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50多人次,发放、回收教师学生问卷150多份。通过严密细致的考察评估,专家组认为,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自觉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高起点、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政府为主导,教育部门为主体,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可喜局面,积累了我市创建的经验和方法:
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把加快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当作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件大事,始终抓住不放,在决策、规划、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定期布署教育工作,建立联系学校制度和调研制度,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不断完善落实创建方案,实现了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领导。每年年初,市政府与乡镇(区)签订教育责任状,年底进行专项督导考核,把创建工作的实绩列入镇(区)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我市各级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识到位、角色到位、职责到位、经费到位、行为到位,确保创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我市创设了一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性,区域推进与学校推进相结合,形成整体合力,不断突破难点和重点。我市的各级各类学校均有一批爱岗敬业、事业心、荣誉感、凝聚力较强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他们思想统一,咬定目标,全力以赴,努力创造,使丹阳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起步早,起点高,要求严。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就开始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经过硬件建设、内涵发展、体系完善等主要阶段,我市的教育现代化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我市明确提出“高标准创建,高质量推进”的高端要求,既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又是一种办高水平教育,追求卓越教育的理想和气魄。正是在这样一种“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下,我市的教育现代化创造出了众多的亮点和品牌。
统一规划,制定目标,加强统筹。我市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制订规划作为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蓝图,按照统一规划,有步骤、按要求、有序推进。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我市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打造区域优质教育,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强势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非常清晰。围绕上述目标,我市强化政府行为,建立责任体系,加强运行统筹、加强发展统筹、加强资源统筹、加强指导统筹,高质量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普遍较好,有些学校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全市形成了高位均衡的优质教育,在全省各县(区)中居于领先的地位,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全市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免费教育的经费保障体系和助学经费的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茅山老区和一些丘陵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快,水平高,农村完小、村小、办学点也有较高的现代化水平。我市很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难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外来民工子女都能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单独举办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也达到了省合格学校的办学标准。我市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和“名师录像进农村,城乡教师手拉手”等活动常年开展,很有成效。在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上,我市教育进入了较高的平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效显著。我市在长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举办文化、科技、艺术、体育、读书等各类活动,相当一部分学校形成了艺术教育特色,每所学校有一项体育运动特色,每位学生有一项体育爱好,阳光体育走近所有学生。通过镇区幼小中一体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我市素质教育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区域特色。学校管理规范化、精致化,学校环境整洁,绿化、美化,学校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呈现出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整体水平高,综合实力强。
学校办学行为比较规范。认真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意识较强,全市各类学校都认真贯彻和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学行为,规范收费行为,尤其是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执行落实的力度很大,效果显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较高。
教育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基本做到“三增长”,生均公用经费2007年小学为360元,初中为520元。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格局,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公办教育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培训经费到位,各级各类教育教师学历水平均较高。经多年努力,至2007年,小学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占79.44%,初中教师中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65%;普通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不断增加。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61.4%。教师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较好,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2002年就建成教育网,现所有学校实现“校校通”,网上课程资源丰富,校际资源共享,建立了电子学籍管理、电子教务管理、教师电子备课等平台,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管理、教学的效益。建立了完备的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学校周边环境整洁、有序、安定。
专家组在充分肯定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成绩的同时也从更高的要求建议我市以此次评估为契机,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大力推进社区教育,使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再造丹阳教育新的辉煌!
专家组先后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创建工作的汇报和市教育局关于创建主要指标的自评说明,调阅了大量的相关档案资料,考察了市区及5个乡镇的32所学校,召开了5个座谈会,访谈党政领导、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50多人次,发放、回收教师学生问卷150多份。通过严密细致的考察评估,专家组认为,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自觉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高起点、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政府为主导,教育部门为主体,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可喜局面,积累了我市创建的经验和方法:
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把加快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当作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件大事,始终抓住不放,在决策、规划、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定期布署教育工作,建立联系学校制度和调研制度,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不断完善落实创建方案,实现了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领导。每年年初,市政府与乡镇(区)签订教育责任状,年底进行专项督导考核,把创建工作的实绩列入镇(区)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我市各级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识到位、角色到位、职责到位、经费到位、行为到位,确保创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我市创设了一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性,区域推进与学校推进相结合,形成整体合力,不断突破难点和重点。我市的各级各类学校均有一批爱岗敬业、事业心、荣誉感、凝聚力较强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他们思想统一,咬定目标,全力以赴,努力创造,使丹阳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起步早,起点高,要求严。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就开始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经过硬件建设、内涵发展、体系完善等主要阶段,我市的教育现代化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我市明确提出“高标准创建,高质量推进”的高端要求,既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又是一种办高水平教育,追求卓越教育的理想和气魄。正是在这样一种“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下,我市的教育现代化创造出了众多的亮点和品牌。
统一规划,制定目标,加强统筹。我市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制订规划作为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蓝图,按照统一规划,有步骤、按要求、有序推进。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我市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打造区域优质教育,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强势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非常清晰。围绕上述目标,我市强化政府行为,建立责任体系,加强运行统筹、加强发展统筹、加强资源统筹、加强指导统筹,高质量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普遍较好,有些学校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全市形成了高位均衡的优质教育,在全省各县(区)中居于领先的地位,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全市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免费教育的经费保障体系和助学经费的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茅山老区和一些丘陵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快,水平高,农村完小、村小、办学点也有较高的现代化水平。我市很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难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外来民工子女都能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单独举办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也达到了省合格学校的办学标准。我市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和“名师录像进农村,城乡教师手拉手”等活动常年开展,很有成效。在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上,我市教育进入了较高的平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效显著。我市在长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举办文化、科技、艺术、体育、读书等各类活动,相当一部分学校形成了艺术教育特色,每所学校有一项体育运动特色,每位学生有一项体育爱好,阳光体育走近所有学生。通过镇区幼小中一体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我市素质教育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区域特色。学校管理规范化、精致化,学校环境整洁,绿化、美化,学校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呈现出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整体水平高,综合实力强。
学校办学行为比较规范。认真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意识较强,全市各类学校都认真贯彻和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学行为,规范收费行为,尤其是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执行落实的力度很大,效果显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较高。
教育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基本做到“三增长”,生均公用经费2007年小学为360元,初中为520元。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格局,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公办教育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培训经费到位,各级各类教育教师学历水平均较高。经多年努力,至2007年,小学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占79.44%,初中教师中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65%;普通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不断增加。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61.4%。教师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较好,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2002年就建成教育网,现所有学校实现“校校通”,网上课程资源丰富,校际资源共享,建立了电子学籍管理、电子教务管理、教师电子备课等平台,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管理、教学的效益。建立了完备的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学校周边环境整洁、有序、安定。
专家组在充分肯定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成绩的同时也从更高的要求建议我市以此次评估为契机,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大力推进社区教育,使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再造丹阳教育新的辉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