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远程教育“村校结合”模式出硕果


贵阳市乌当区的阿栗村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全村80%的农户种植科技杨梅,年产量200万公斤以上。2003年,乌当区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农民逐渐学会通过网络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新技术,村里甚至还建了网页,对外推销水果。
阿栗小学校长徐永胜说:“学校是农村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通过老师手把手教,‘村校结合’能够有效推动远程教育在村民中的普及。”
贵州省远程教育“村校结合”模式主要指农村中小学与乡镇党委、村支两委结合,利用学校站点的平台,在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需要的同时,开展远程教育。
“村校结合”模式中,农村中、小学校长是党员的,兼任乡镇党委委员或村党支部副书记;不是党员的兼乡镇、村行政助理,协助抓好培训工作。
贵州息烽县下阳郎村的马传刚就是“村校共建”的受益者之一。在云环小学几位老师的帮助下,他从去年起尝试着饲养了数千只肉兔,获利5000多元。马传刚说:“过去完全不懂什么养兔技术,全靠吕校长他们,又是送书又是送光碟,有时还把网上的资料打印拿给我看。”
“小手牵大手”,抓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是贵州远程教育工作的一个独创做法。实践中,贵州各地通过定期发放“学生家长联系卡”、成立“红领巾远教服务队”等做法,丰富了“小手牵大手”的内容。
农村学生也在远程教育中受益。贵州省毕节地委远教办主任周延说:“毕节地区每年3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多数回家务农,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劳动技能”。毕节地区规定,中小学开设远程教育农技课程,每周必须设置一到两节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课程,组织学生学习并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有效推动了农村科技的普及与运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