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正成为表达和传递民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互联网所带来社会民主渠道的重大改变之一。在众多民情民意中,对于教育问题的反映和评论是比较多的,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教育普及后,国家稳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表现。在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在经济萧条时期或者政治混乱年代,普通老百姓关注的是生命安全和解决温饱问题,不可能关心教育。
在只有权贵子弟才能受教育,极少数人有特权上大学的民国时期,教育水平无论被吹捧的如何高,如何好,都难以企及今天教育普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那个时候的普通老百姓也不会关心教育。只有教育普及下的国泰民安之时,文化的价值才会最大化,人们对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会前所未有的重视。
时至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借助网络自媒体反映教育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从传统的媒体网络版、微博、微信等到政务平台、领导留言板,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教育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的汇聚,有利于多角度的听取民众声音,对于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互联网的“放大器”作用,很多偶发事件或者伪命题也被搬上网络,登堂入室,引发一波又一波舆情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毫无意义,反而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社会道德底线下滑。
比如有些人因个人原因考不出好成绩就反对高考,反对考试,把正常教学中的考试说成是应试教育,因此就取消学业考试显然是不对的。一些人为了反对高考,反对考试不惜扯出高分低能这样的命题,这本身就是荒谬的。第一,我们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有诸多问题需要改革,但是在没有替代方案之前,它依然是公民受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最优解。如果没有高考,那么上大学就只剩下依靠门第,金钱、关系、推荐等几个选择,其中哪一个选择都不可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曾经有人说,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就是这个道理。第二、高分低能是将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平行问题扭放在一起的产物:一方面,高考是根据学业分数高低来录取的模式,高考并不考生活常识和为人处世等内容,这与高考高分考生其他能力不强没有必然联系。另一方面,高分低能也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社会学研究即便不能用穷举法,也要有一定的覆盖范围,仅仅因为媒体一两篇人物报道就将高分考生与低能等同起来,本来就是一种站不住脚的刻板偏见。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教育政策或者改革不走偏,对于教育批评,我们也应该有所“分层”,而不是“爱哭的孩子多给奶”。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他们各自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可能非常熟悉,但对于教育不可能有非常深入的思考,更多地是从个人立场、遇到困境所发出的批评声音,对于这一类的批评,应该更多从监督层面、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角度来看待和接受。比如很多人认为应该将英语降为副科,甚至提议将数学降为副科,理由是英语和数学大部分人平时都用不到。实际上,语数外之所以一直是主科与国家需求、国际形势是分不开的,语文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根本;数学不仅培养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理工科和所有自然科学的地基;外语是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客观要求。从本质上说,这三门课对于某个具体的人对待具体问题来说可能都意义不大,但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来说关系重大。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论是做学术研究也罢,还是在教学一线也罢,他们是某个教育领域的专家,特别需要他们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把他们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教育政策,这对于该领域的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需要他们一方面要有教育全局性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必须摒弃私心,不能为了个人目的或者利益集团发声。
在教育批评方面最有价值,最应该发声的,其实是体制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和操盘者们,也就是大中小学的领导们。首先,这些人能走向领导岗位一般都在一线岗位上工作过,有实践经验,当领导后应该站位比较高,可以从全局考虑问题,不会强调片面因素;第二,在教育系统他们本身承上启下,既接触一线,对实际情况非常了解,又与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打交道,熟悉教育生态,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三,一旦批评建议得到政策允许,他们可以调动资源进行改变或者实验,真正解决问题。
但在现实情况下,我们很少看到这一部分人对教育的批评。这里面当然有身在其位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例如,他们的批评意见建议可能会被理解为对直接上级的不满,直接影响他们眼下的工作甚至下一期的资源分配,心存疑虑。但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由于大量的非正常社会批评层出不穷,导致他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表白和总结自己的成绩,用成绩对付批评来掩盖矛盾,他们的“沉默”实际上是我们中国教育改革最大的损失和遗憾。
因此从整个教育批评的逻辑上看,要积极听取网络上民众对于教育的批评声音,虚心纳谏,但是要“听取”而不是“盲从”;对于教育专家的意见,希望他们出于公心而非私利;对于体制内的教育管理者来说,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参与到改革的进程当中来…… 在这样的民主集中、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见和批评中,中国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一定会向着正确的方向走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期盼。
(2020-07-24)
上一篇:网络安全要关心广大网民的切身感受
下一篇:今年高考结束了,高考未来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