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精彩回顾 > 论坛精彩回顾之一:中科院院士李未谈“互联网+”与高等教育

论坛精彩回顾之一:中科院院士李未谈“互联网+”与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15-12-03 10:33:22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一场年度盛会,聆听之余需要学习、思考。

  一次头脑风暴,碰撞过后需要整理、盘点。

  一道思想大餐,品尝过后更需消化、沉淀。

  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专家之多、报告之多、信息量之大,让小伙伴们惊呼手机容量和大脑容量都不够用。自会议结束后,许多网友在我们微信后台留言,表达了希望得到会场专家报告资料的意愿。鉴于此,小编将陆续整理论坛专家报告的精华,满足大家重温论坛思想和信息的需要。

  主论坛开篇,中科院院士李未围绕高等教育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提高教育质量做报告。现在小编带大家一起回顾他的精彩发言。

\
中科院院士李未谈“互联网+”与高等教育

  ●提高高教质量,本科是关键

  联合国对高等教育有一个规定,中等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大于等于15%。李未院士提到,2003年我国高校在校生总计1600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2010年教育部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毫无疑问,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提升质量的新阶段。

  李未院士认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而现代教育史证明,本科教育质量取决于核心基础课程和科技实践课程。

  ●教育质量绕不过去的坎儿:名师不足

  李未院士指出,影响大学本科核心基础课程质量的原因之一是名师数量不足,名校的名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使用。

  “所谓名师就是对所学的课程有准确而深厚的理解,在本专业的科研方面有出色的建树,在实践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成就,熟谙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和问题,对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联也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是本学科的知名学者。”李院士认为由这样的名师来教授本科核心基础课程,学生才能念到“真经”。但现实却是,在班级授课的模式下,名师的授课价值并没有实现最大化。

  北大教授李晓明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3年北大开设了1998门课程,其中每一堂课可容纳48个人,而且大部分课程每次听讲人数不到29人。也就是说,在名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名师的智慧和学识没有惠及更多的人。

  ●冷眼看慕课

  在“互联网+”时代,慕课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名师不足的问题,因为它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实现了名校、名师教育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

  李未院士肯定了慕课为提高教育质量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指出在实施慕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是全面推广名师慕课对讲授基础课程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很多高校教师对慕课的热情不高。二是学校作为整体全面购买企业的慕课课程,无形中会增加学校的教学成本。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下慕课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实现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李未院士从教育本身的理念和症结入手,以计算机学科的专业教学为例,提出一个全面、系统、开放、可操作的实施办法。

\
中科院院士李未谈“互联网+”与高等教育

  ●当计算机学科教学遇见“互联网+”

  李院士认为计算机专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更好地推动核心基础课程和科学实践活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在核心基础课方面。李院士提出慕课的基本原则是采取自愿,利用本科生的业余时间,在不干扰、不影响各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规划质量的前提下,向他们推荐9门核心基础课作为免费的在线学习资源。这些在线学习资源由教师自愿创作,由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总体评价标准是既能汲取国外名牌大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又能集中国教学实践之所长。基于此,李院士建议采取类似托福和雅思的社会考试办法,对学生在线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学生一旦通过这类社会考试,就意味着他的知识水平不仅可以和国内一流大学学生比肩,而且和国外一流大学学生相当。李院士最后指出,应该在兼顾整体学生的基础上,把这项工作的重心放在有余力、有兴趣、主动学习能力强、研究问题能力强的前20%学生身上,因为这批学生质量代表了我国计算机专业整体的本科水平质量,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其次,在科技实践课方面。李院士指出,目前科技实践课的问题是以验证式的教育思想设计实践课,而不是面向创新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因此他提出MOOP(massive open online project)的想法,其宗旨就是鼓励学生面向互联网,参与科学创新项目,运用和改进所学理论知识,创造性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比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开源社区、开源代码、开放互联网的大环境,通过众包的方式研发APP、智能化软件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动手、和作、竞争和沟通的能力,也让课堂理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谈及大数据,李未院士认为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学生求学问道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研讨的过程将形成大数据云,以定性研究、经验研究为主的现代教育学,有望转变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定量分析、精准分析。

  (此文根据李未院士在“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