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认识
摘 要: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抓起。为探究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文章对“钱学森之问”和国外开展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课堂教学;训练思维方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建议以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入了解国内外培养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为提升我国学生创造力、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基础教育;钱学森之问;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周满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原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1008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在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2]。能够培养并吸引到更多人才的国家才是最有前景和未来的国家。失去了优秀的人才,那就失去了竞争的根本。吸收全球顶尖人才的智慧,这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培养未来顶尖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还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抓起。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3]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基础理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我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2020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举行了“十二五”专项课题《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与实验》结题会,顾明远等专家出席。与会专家对钱学森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归纳论证。钱学森的教育思想融合了教育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观点,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贯穿在全年龄段各学科教育中,引导人们如何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的理论向导。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钱学森提出的改进三观的教育思想,给人们很大的启迪。“钱学森三观”即学制观、人才观与创新观。学制观主张学龄提前,学制缩短,在人类智力高峰期早成才。人才观主张培养全才、通才、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三是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创新观主张科技、教育必须创新的观点和思路,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顾明远教授认为,钱学森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但关键是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学校,开发一些新的课程,通过实验研究,真正实现智慧的课堂。针对“什么是好课堂”,顾明远指出,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就是好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发展思维,真正落实到学校里,要实现科学、艺术的结合。小学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中学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毅力、开放精神、智慧、领导力。
本文也格外关注国外对创造力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吉尔福特(J. P. Guilford)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创造力”(Creativity)一文,被认为是研究创造力理论的开山之作。按照吉尔福特的观点,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创造力的核心,它的主要表现就是发散性思维[4]。1961年,罗德斯(M. Rhodes)提出了著名的创造力研究4P模型,即个人(Person)、过程(Process)、环境(Press)、产品(Product)。罗德斯的模型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影响创造力产生的四个因素[5]。其中,前两个因素与创造活动的个体紧密相关。“个人”从个体人格特质的角度看待创造力,重视创造性人格。“过程”则从个体的思维或认知过程角度看待创造力,重视创造性思维[6]。近年来对于智能的研究有很多突破性的看法,不但智能的内涵扩大了,传统的智力评价测量方法也面临严峻挑战。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多元智能的理念获得愈来愈广泛的认同,其中有两种理论备受推崇。一是哈佛大学加德纳(H. Gardner)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二是耶鲁大学斯腾伯格(R. Sternberg)教授[7]的三元智能理论及其后来提出的成功智力的概念。两位学者都批评传统智力测验结果不能代表智能的全部,只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能力并不能预测个体未来事业的成就或生活上的圆满。加德纳与斯腾伯格对于智能的发展还持有一个共同观点,即智能不是固定的,是可变的[8]。这些研究结论对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要素
多年来,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概括起来可将其核心要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点。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B. Bloom)基于对青少年人才持续数年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智能发展的假设。他认为,假设17岁时测得智能成熟度为100%,出生至4岁发展50%,4—8岁发展30%,8—17岁发展20%。由此得出,人才开发的关键期是在年幼时期[9]。再如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创新人才发展的五个基本阶段:自我探索期、才华与专业定向期、集中训练期、创造期和创造后期。其中“自我探索期”大约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个体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游戏性探究活动,养成探究习惯,确定个体兴趣和潜在特长。“才华与专业定向期”大约在中学阶段,个体的探究活动领域化,探究动机内在化,并转化为特定的专业潜能优势,从而在动机、兴趣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为成年后参与科学创新活动奠定基础[10]。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打好学业基础,创造力的培养也不只是大学阶段的任务,应加大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创造力培养的力度。
(二)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探索,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发现者,让他们理解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美国学者凯文·凯利在题为《未来世界的12个趋势》的演讲中提出“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同时解释道:“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可以利用互联网,还有各种AI,回答变得越来越便宜,但是提问变得越来越贵了,我们必须要培训人们去提问,让他们创造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会比一个完美的回答更有价值。”[11]由此可见,问题比答案更有意义,好的问题是新的领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意味着拥有驾驭问题的能力,以及有了去挖掘问题的意识。
(三)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谈及“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12条策略”时,提到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作用[12]。教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向现实性转化,也可能阻碍其发展。美国学者库珀(James M.Cooper)认为,有效能的教师是反思型决策者,能够将计划、实施、评价及管理方面的决策与自己的教学角色融为一体。为此,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其中包括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参与学习、提问、差异化教学、多元文化教学、班级管理、合作教学、评价等[13]。要培养教师配合学生不同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育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快乐而有效地学习。
(四)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决定着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程度。说教式授课方式、大量运用封闭式问题、强调记忆和背诵,会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相反,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自由地表达思想,并把错误同样视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及对所传授学科内容的关注和热情,都会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了创造型教师的九条特征:一是善于诱发学生的动机和及时给予评价;二是善于使学生自发性地学习和发挥他们进行研究的主动性;三是善于组织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四是善于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五是善于创造令人感到温暖的互相谅解和理解的气氛;六是善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七是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形成概念;八是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小组学习;九是善于建立与各类专家协作的体制,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14]。由此可以这样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首先自己要具有创造性,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形成一个创造性的班集体,营造宽容、理解和温暖的气氛,要有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要给学生创造性的评价。
(五)强调训练思维方法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斯腾伯格提出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15]。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英国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创造技能,如类比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逆向思维、头脑风暴、列举属性、遥远联想等,并训练学生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六)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减少标准化考试是国际变革趋势。标准化考试基于对事实性知识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对低水平知识的记忆和重复,因此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抨击。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业成绩,以传统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倚重量化结果,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学校要培养完整的学生,就应该评价学生的完整表现。台湾学者吴武典强调“不要一味要求学生顺从和用功(东方价值),更要寻求发展个性和承担责任;不要只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重,更要发展学生的多元才能;注意全人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意和道德的发展”[16]。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使用真实评估和多元评估,以利发掘潜能、发展才能,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努力建构多维度、多方法、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新型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测评体系。
(七)多渠道多元形式遴选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制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高难度的竞赛筛选高智商、高分数且具有较高创新意识的青少年个体。其表现形式为各种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美国的科学天才奖(Science Talent Search)、全美科学碗(National Science Bowl)和俄罗斯的“天狼星”选拔也属于这种竞赛筛选体制[17]。中国除参加各种奥林匹克大赛外,还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等,都是通过竞赛来选拔在校的中小学生。第二种是对有一定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纳入各种精英学校、超常儿童班进行单独培养。其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公立选拔性特殊高中(最典型的是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郡的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州长学校以及私立精英高中等。又如中国的科技大学少年班、西安大学少年班、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部、西安高新一中创新实验班、杭州天元公学新型“教育综合体”等。另外,我国还设立了多项大学与中学合作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计划,如英才计划、翱翔计划、科学种子计划、春笋计划等。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才少年中心”(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CTY)精英培养计划。该项目自1979年设立,在全美50个州,全世界110多个国家遴选天才青少年,已服务超过100万人。CTY精英培养计划的选拔流程包括报名、选拔、成绩公示和课程匹配四个方面。课程包括七个部分:一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聚集在大学校园进行为期三周的全寄宿培训,每个学生学习一门精读课程;二是提供速成课程;三是提供超前课程(如认知心理学、宏观经济学、狭义相对论等);四是寻找、培训选派教师,这些教师都是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并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五是鼓励学生问“为什么”,而非简单的“是什么”,并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六是创建一个学者社区,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勇敢地表达自己;七是创建天才学生虚拟社区,借助学生熟悉的工具,开展师生互动[18]。
三、结语
创造力受很多种因素影响。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受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也会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以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入了解国外培养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学生创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学会新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生活实践和科学探索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对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也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多元形式,避免仅依靠以单一考试维度为导向的测验方式,要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各方面的潜力进行全面、系统、完善的考察、分析和评估。
教育的使命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而是更为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识观也由以往的知识传承转向强调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传统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正在向着自主认知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我们正在接受和认可信息化时代新的学习、生活、思考、工作方式;终身自主学习素养、数字胜任力素养、自主、协同、探究、融合等,都将成为人最重要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受权发布)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1-08]. https://ms.mbd.baidu.com/r/1dpt1UY0MnK?f=cp&u=8b3a57402577e6ce.
[2]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29)[2024-01-08].http://m.news.cn/2023-05/29/c_1129654921.htm.
[3]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2023-12-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11/c_1126483997.htm.
[4]GUILFORD J P.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9):444-454.
[5]RHODES M.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J].The Phi Delta Kappan, 1961,42(7):305-310.
[6]甘秋玲,白新文,刘坚,等.创新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2):57-70.
[7]斯滕伯格,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M].洪兰,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0.
[8]吴武典.多元智能的理念与研究下[J].现代特殊教育,2000(02):6-8.
[9]BLOOM B.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5.
[10]林崇德.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11]凯文·凯利.未来世界的12 个趋势[EB/OL].(2021-01-27)[2023-12-31].https://www.sohu.com/a/446997069_680938.
[12]周泓,张庆林.斯腾伯格发展创造潜能的教学策略及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0(4):5.
[13]詹姆斯.M.库珀.如何成为反思型教师-课堂教学必备技能(第九版)[M].赵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4]恩田彰.开发你的创造性[M].俞国钊,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
[15]STERNBERG R J.The Assessmennt of creatiivity:An investment-based approach[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al,2012,24(1):3-12.
[16]吴武典.今日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有的素养——创意教师,带动革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34(05):5-11.
[17]程塨渌,冯萌萌,等.基于补充教育和竞赛系统的俄罗斯天才儿童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23(01):39-49.
[18]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TY精英培养计划官网). Discover, experience, and achieve with CTY[EB/OL]. [2023-12-31].https://cty.jhu.edu/.
On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ZHOU Mansheng1,2
(1.Na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P.R.China, Beijing,100816;
2.Academic Committee, China Society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R.China, Beijing,100816)
Abstract: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ity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This paper summarizes Qian Xuesen’s question and the overseas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creativity-based intelligence. The core element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eativity at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at home and abroad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eativity at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letting students learn how to discover problems; training innovative teachers; reforming classroom teaching; developing thinking methods; innovating student evaluation methods; emphasizing train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Basic education; Qian Xuesen’s question;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novative teachers; Creativity training
(编辑 张又文 校对 郭向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