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高质量学习需要“自由时空”
摘 要:“自由时空”是属于学生自主发展、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创设自由时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更智慧地学习,更有创意地思维。自由时空的创设易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过重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困扰,因此提出以下建议:坚定不移落实“双减”,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制止教学“抢进度”。自由时空的样态包括课堂型自由时空、兴趣型自由时空和非指向型自由时空。自由时空的创设需要把握好与学习任务、学生发展、学习质量、教育内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由时空;高质量学习;学习压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纪大海,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00)
一、自由时空何以必要
何谓“自由时空”?自由时空是指学生在规定学习之余或规定学习之中获得的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活动、自由发展、放松身心的时间和空间。换句话说,就是要给予学生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时空是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自由时空利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学校学科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要义,但学科学习并不代表学生全面发展的全部内涵,学科学习之外的“杂学”“杂趣”“杂玩”也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杂学”对于人的高水平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学科学习之外的知识发展观照和社会现实(实践)观照,不仅能增进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识”的综合兼具,即“知识”“见识”和“学识”的整合认知结构。知识是关于前人经验的间接认知,见识是关于亲身经验(实践)的直接认知,学识是基于间接认知和直接认知的创新性、增殖性认知。不言而喻,见识之于高质量学习不可或缺,它关乎人的健康成功发展,不可不察。多见多闻,多行多问,需要自由时空。
自由时空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学生兴趣爱好不一定与学科学习内容相关,他们的个性特长可能表现在学校学习和活动之外,需要在自由时空中获得满足和发展,特别对于那些具有特异禀赋的学生,更需要自由时空。
自由时空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心理学实验揭示,紧张的学习情境,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会降低学生的智力。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西方哲人也认为“悠闲出智慧”等。实践经验证明:高度焦虑或压抑,会大大降低学生理解力、反应速度、记忆力和解题思路。
自由时空利于灵动思维发育。创造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基本品质在于想象、联想、思维迁移、灵感、顿悟、直觉等[1]。培养创新人才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2]。因此“以人为中心”的国家价值观客观上规定教育必须释放人的本质力量,赋能人的创新力。而人的创新思维品质只有在身心放松、思维解放的情形下,才能孕育形成,如果学生常常苦苦挣扎于题海之中,高度焦虑于记背之中,不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需要自由时空来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
二、自由时空的困扰与克制
如今人工智能时代的快速演进也在客观上给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强制性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灵感顿悟力、创新力。未来时代,这或许是教育要履行的最主要使命,赋予学生自由时空对于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变革和学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由时空创设的困扰和障碍
一是传统成才观与教育观的困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学而优则仕”这样一种倾向性的认知,这种认知导致社会、家长乃至于教师,都认同唯有用“死读书、读死书”的方式才能追逐“功名”,认为只有学优者才是人才。如何才能成为学优者呢?那就只能用“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式的苦读、死读来实现。显然,“黄荆条下出人才”“高压成才”的观念不容学生有自由时空。
二是教育方式的困扰。基于传统成才观和教育观的教育方式,尽管有其可取之处,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且难以变更。传统教育方式集中表现为“记问之学”式教育,即死记硬背、苦练死练、“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式教育。现实的悖论在于:先进的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对话式教育在考试成绩上往往不如传统的“记问之学”式教育;放松学习者的成绩不如死记硬背者;兴趣广泛者的成绩不如专注必考科目者;正常学习者的成绩不如反复强化练习者,如此等等。显然,这种悖论现象有真实的,也有不真实的。但它却在有意无意间强化了家长和教育者的传统教育观念,他们认定:学习无他,唯有苦学、苦记、苦练,学生不需要自由时空。
三是学习内容安排的困扰。学习内容安排主要指教材内容的编排。现行教材内容有三个问题值得讨论。其一,教材的知识和信息含量过大以及学习难度过大的问题,也就是知识大量下移,大学知识下到中学,中学知识下到小学,小学知识变相地转移到学前。例如,小学学习内容多与深的问题,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型家长不能有效辅导。其二,教学进度过快的问题,教学进度本来安排就有点快,加之部分学校争抢进度,形成教学超快的进度,由此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例如,小学拼音原需要一至二学年完成,现在一些学校要求一学期完成,这种进度和难度反馈到社会,迫使家长从学前开始就强化孩子的拼音和识字训练。有的小学要求一年级学生需识字800~1000,有的小学要求一年级新生入校时需识字800,大大超过常规标准。其三,学习内容安排不科学的问题,也就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问题。这里主要指学科间的学习内容存在一种背反认知逻辑的安排。比如,小学一年级学汉语拼音abcd,同时又学英语abcd,二者发音完全不一样,这就造成小学初学者陷入认知迷惘;又如,小学初学者在不完全识字的情况下便要求完成数学文字作业题,如此等等。
四是过重学习负担和压力的困扰。以上三种困扰加之社会多种不良的推波助澜行为,导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这岂止是“过负”和“过压”,有时甚至“超负”和“超压”。在“超负”“超压”情形下谈论学生全面发展、赋予学生自由时空,无异于缘木而求鱼。这也就是党和国家为何要大力推行“双减”的原因。当下,“超负”“超压”在“双减”政策的推行中有所好转,但客观地讲还未达到根本好转,局部地方和学校还存在变本加厉的现象。不少地方出现“复辟”苗头甚至不同程度的“过气”现象。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是缺乏认知的困扰。家长、教师乃至社会普遍缺乏对自由时空的认知和理解,认为自由时空是给学生纯粹玩耍的时间空间,或者认为是给学生虚度光阴的时间空间。由于意识不到自由时空的存在与价值,教师和家长势必将本可以产生的自由时空以没完没了的记背、作业和练习加以完全充填,不留余地,自然也就谈不上主动创造自由时空。
(二)克制自由时空创设的不利因素
一是坚定不移落实“双减”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需要制度保障和刚性规范,国家的“双减”政策便是具体的制度性规约。观念的转变、行为的矫正只有在政策性、法制性的规范中才能逐步实现。脱离硬性规范的观念转变难以达成目的;脱离刚性要求的减负最终减不了负;不谈减负而谈自由时空是水月镜花之谈。教育诸多问题、学生发展问题都源于“超负”和“超压”,“打得减负一拳开,免得问题百拳来”,这是教育求解之道。
二是深入讨论课程教材内容的设置与编排。不恰当的课程安排,过多过难的教材内容设置,多半源于认为学生成长需要海量阅读,唯有读尽天下书方能成才这样的观念。这种观念自古而然,诸如“长成须读五车书”“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等等,在互联网媒体上也常见以西方青少年阅读量远远大于中国青少年的夸大宣传[3]。倘若基于这种观念支配,教材必然会不断地增添放大学习内容,并附加更多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是教材内容编写的考量焦点,贪多不求甚解不行,为求甚解而降低必要的阅读量也不行。当下的主要问题还是“贪多”,过分追求阅读量。建议对此重新审视和调整。
三是必须刹住“抢进度”之风。基础教育阶段学业存在的无形竞争,衍生出诸多的教育问题,学习抢进度就是突出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初中高中抢进度尤为严重,高中三年学习任务两年完成,余下一年全为应对高考而开展相关的高强度复习和恶补训练,初中亦然。除初高中外,小学亦形成抢进度之风。抢进度让学生与家长不堪其压,如此情形,谈何“减负”?抢进度之所以风行不减,皆因所谓的“教学质量评价”使然。除高中外,义务教育阶段还有一个中考,抢进度都是为中考所驱使。小学虽然没有升学考试,但明里暗里的各种学业质量检测,无形中驱使小学抢进度。此外,学生间、家长间的攀比也助长了抢进度。不言而喻,抢进度必然大大会挤压学生的自由时空,因而必须制止。遏制之道在于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杜绝“唯分数”评价,严控区域性考试和校际成绩竞争,健全专业机构的监测机制,畅通班级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三、自由时空创设类型
王阳明曾在《传习录》中提到:“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压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理浃洽,聪明日开矣。”[4]他强调不能“满堂灌”,要为学生“头脑留白”,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产生自得之美,变得灵性聪明。而国外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亦有同样的治学心得,如医学诺奖得主埃德蒙·费希尔在同济大学演讲时给中国学生提出的最大忠告是“少学习,多思考”,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和艺术一样,需要直觉和想象力,把太多的信息塞入大脑,会让学生没有时间放松,没有时间发展想象力。因此,除了学习扎实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留点时间去梦想[5]、去思考。我们谈创设自由时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创设不同的样式类型。从自由时空的内容分类,主要呈现为如下三种样态。
(一)课堂型自由时空
在常规课堂中有意识地、有机地制造出的自由时空,它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任何课堂教学都有可能创设。自由时空应是主动地、有指向性地去创设,而非盲目地、无意识地去创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内,应当为学生留有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时间。《学记》讲“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中“开而弗达”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动辄就给出答案,说出结果,而应让学生去自主思考、自主解难,“弗达则思”,以此开启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人,要让学生珍惜并用好“好奇心、想象力、青春期能量”这些天性[6]。创设课堂型自由时空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课堂自由时空的主题选择,就是确认“开而弗达”中“开”的内容。教学内容选择直接关系到自由时空的品质,切入点选好了,自由时空便会产生意义和成效,反之,则意义不大,成效不明显。二是课堂自由时空的有机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自由时空不是必须的,应当依据教学内容有机切入。比如工具性知识的教学课堂,自由时空生成的可能性较小、机会较少,而逻辑性、概念性知识教学课堂则相反。三是课堂自由时空贵在独立思考。课堂需要教与学的互动,但课堂互动绝非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互动的关键在于提出一个好问题,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应组织集体性议论。随问随答式的课堂互动,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当然课堂自由时空的时间把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其间又涉及随堂完成和非随堂完成的自由时空的控制。
(二)兴趣型自由时空
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由教师、家长或学生本人创设的自由时空,既可发生在学校,也可发生在家庭和社会。学生兴趣爱好既可能是对某一学科的特别爱好,也可能是与学科学习无关的其他爱好。对于学科性爱好,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创设自由时空,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研究和探索。对于非学科性业余爱好,家长需要帮助学生创设自由时空,学生本人也应积极寻找自由时空。业余爱好属杂学杂玩,其意义不可小视。学生业余爱好需要选择,教师与家长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确认业余爱好的方向和价值,需要具备基本的认知,为业余爱好的自由时空提供或创造必要条件,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的保障条件。此外,减少不必要的干涉和干扰也十分重要,为业余爱好的深入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应当澄清这样一种认识:学生花精力从事业余爱好,就是不务正业,就是玩物丧志。如果学生业余爱好不健康,这种认识成立,反之,则不成立。健康的业余爱好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也可能助推学生将来走向更大的成功。
(三)非指向型自由时空
非指向型即没有明确目的、没有具体主题的自由时空,发生于学习过程和业余活动之外,呈现形式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身心放松,没有冥思苦想,没有焦虑担忧,或是闲聊,或是自我宣泄,或是不经意的发问,或是面对自然、凝视虚空“发呆”。灵感和顿悟每每都是在完全放松之时闪现。牛顿若无那个特别的放松时刻,就不会对苹果落地产生灵感。非指向型自由时空具有多种呈现形式,诸如散步、闲聊、自由活动、床上放松思维、清静独处、音乐欣赏、即兴抒情等。非指向型自由时空主要依靠家长创设和学生自我创设。家长主要是提供必要条件和为学生时间空间“松绑”,不让学科学习完全充斥学生校外自由时空。学生应有放松自己、间歇性“解放”自己的意识,需要知进知退、知张知弛、知紧知宽,主动制造非指向型自由时空。有些学生不理解放松身心的意义,往往将自由时空用意义不大或者完全没意义的活动去充填。比如,用玩游戏或用不健康的小团体活动去消耗。因此,非指向型自由时空也需要引导和纠偏。
四、认识和处理几种关系
基于以上创设的自由时空类型,在创设过程中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自由时空与学习任务:比较认知中的意义。任何概念都是一种对象化的存在,只有在对象化中才具有意义。自由时空是相对非自由时空而言的,非自由时空即是由学习任务支配的时空。因此,自由时空只有在学习任务的背景下才能成立,也才有存在的意义。试想一个人长期闲散,不读书不学习,虽有大量的自由时空,然而却不产生意义,从本质上讲它已经不复存在了。非指向型自由时空虽然没有明确的学习指向,但它因具有学习任务的背景而能产生意义。学习任务背景能够为自由时空中的想象、深思、联想、灵感、顿悟、突发奇想等提供萌生的基础和“养料”。换句话说,没有一定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的人很难有创意人生。学习任务与自由时空间相交替才会产生高质量的学习效应。
二是自由时空与学生发展:重在思维发展。学生发展需要奠定良好基础,如果把学生发展基础仅仅理解为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那么,这种认识就有失偏颇,这种实践不利学生全面发展,至少是对高质量学习本义的偏离。学生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更需要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作基础。学生永远需要铭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法则。学而不思就是“记问之学”,思而不学就是“画地为牢”。教育之法,在于“教思无穷”;教育之“大成”,在于培养“知类通达”的学生。不能认为中小学阶段主要打好知识基础,大学阶段才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之功,而是长期训育生成之果。中小学若无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学断难形成创新能力。同理,创新人才培养脱离中小学的良好奠基,大学培养多半是“空中楼阁”。不论是学而思、学而创,还是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都需要自由时空。这一点对于原始性创新尤为重要。
三是自由时空与学习质量:转换测评方式。尽管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建构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但有一个一时无法克制的现实问题,那就是:人们评价学习质量实际上只认考试成绩和学业成绩排位。这就是所谓“国家理性”与“市民理性”的悖论。其实,人们认可国家的教育理念,也认可真正的高质量学习是那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知类通达、学思合一的学习,但在传统观念和主流评价方式的驱使下,却又每每陷入对“记问之学”的迷信和追捧。既然学习质量观一时无法扭转,既然学业考试仍然具有“指挥棒”功能,那就应从作为重要检测方式的考试入手,改造考试方法,让考试不仅考基本知识,也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考灵活思维、创意思维的水平。对于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一不主张题量过大,题量过大只会让学生不加思量地机械式应答,即所谓的“刷题”,无形中强化了“记问之学”;二不主张试题中的分析性内容过窄,内容过窄不利于考生展示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不利于展示其非学科特长的素养。减少考试题量,即减少标准答案的考题,可以空出更多时间应答分析性试题;拓宽试题内容,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充分的展示。考试内容的技术性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深度学习的成效。此外,升学成绩的各种加分项目理应大大删减,但有一个项目不但不应删减,反而要大大加强,那就是对那些被科学地、客观公正地确认了的创造、发现、发明、科学探索、高质量论文等的加分。这个加分项目可以根据水平和质量,适当拓宽分值域。
四是自由时空与教育内卷:管控和沟通。与自由时空相关的教育内卷主要表现为学科间的时空竞争,即相互间采用过大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去抢占学生的时空,让学生几乎完全丧失自由时空。尽管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科间的作业量有所管控和调节,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作业的严重内卷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小学语、数、外、科学、道法、美术、体育等基本上都纳入了应试轨道,一切以分数说话,这无疑强化了学科间的内卷。这种内卷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传统教育观念的驱使外,与制度性规范不到位有关,换句话说就是监管不到位,监而不管或管而不监。学校中的内卷也会延伸到社会,在家长中引发内卷。学生成绩和排位必然牵动家长间的内卷,这种内卷的结果同样是由家长来加大学生学习量,以满足各科教师对学生的高标准要求,进而完全剥夺学生的自由时空。当然,家长的内卷有学校的原因,也有自身本愿的诉求,就是说即使教师没有安排学习任务,家长也会主动加大学生的学习任务。此外,有些家长过度关注学生学习,有的家长则完全无视学生的学习,对此,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探索高质量的学习方式,培养高质量的现代学生,最终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自由时空是不可不议的时代教育话题。
参考文献:
[1]董瑶瑶,王田,刘坚.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OECD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改革[J].比较教育学报,2024(01):150-163.
[2]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EB/OL].(2021-12-15)[2023-04-21].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5/content_5660938.htm.
[3]腾讯网.美国小学生一年阅读量超过中国小学六年总量,我们差在哪里?[EB/OL].(2020-06-03)[2023-04-21].https://new.qq.com/rain/a/20200603A0NBK900.
[4]王阳明.传习录[M].陆永胜,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1:395.
[5]纪大海.教育热点解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09.
[6]张义宝.内卷破圈:“双减”视域下学校高标赋能的实践建构[J].基础教育参考,2022(06):32-37.
Students Need “Free Time And Space” for Quality Learning
JI Dahai
(Sichuan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Chengdu, 610000 Sichuan)
Abstract:“Free time and space” is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independently and freely. It is conducive to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smarter learning and more creative thinking. Free time and space is plagued by traditional view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excessive learning pressure. The way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l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scientific arrangement of learning content, and the cessation of “rush progress” in teaching. Free time and space includes classroom free time and space, interest free time and space, and non-directive free time and space. The creation of free time and space requires a good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time and space” with learning tasks, student development, quality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volution.
Keywords: Free time and space; Quality learning; Learning pressure; Creative thinking;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编辑 张又文 校对 郭向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