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博贯通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
在梳理我国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现实挑战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北京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之间的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双学位合作项目,设计了本-硕-博贯通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并以该项目为例,介绍了本-硕-博贯通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实践及其实施要点。
本文试图以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为切入点,在比较分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以及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的基础上,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展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互认双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设计了不同学制的衔接,实现了两校本-硕-博培养体系的全面对接,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这一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世界一流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对北京理工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的充分认可,既可以有效地应对本-硕-博贯通人才在本土培养过程中的现实挑战,又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推进学校自身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和“双一流”建设。
一、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内涵与现实挑战
(一)内涵
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是指通过高考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学生,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将现有的本科、硕士、博士“分段式”的培养模式作为一个整体的、统筹考虑的一体化培养模式[1][2]。通常只授予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制为8年。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直接攻博三种培养模式相比较,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选择的一种培养方式,而不是在进入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选择。从概念上讲,培养单位是在现有的分段式培养体系基础上,为整合和重构人才培养理念、制度和课程体系等所采取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二)现实挑战
对人才培养单位而言,长期以来实施的本科、硕士、博士“分段式”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单位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实施过程中面临培养理念、管理机制、课程设置与衔接等诸多方面的现实挑战。
第一,培养理念的挑战。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具有连贯性的特点[3]。本-硕-博8年的“连贯性”培养,并不是在原有的“分段式”培养模式基础上的简单叠加和拼凑,其实现的前提往往是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以及各院系和导师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转变。只有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达成共识,协同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够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管理机制的挑战。我国多数高校设有教务处和研究生院,本科生的教学事务由教务处管理,而研究生的教学事务则由研究生院管理。长期以来,两个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均分别考虑,交集和互动不多。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则要求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培养阶段通盘考虑,制定一体化的培养方案,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督导。这就要求学校打破现有的部门设置模式,建立起与该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免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陷入部门互相推诿或站在各自角度考虑问题的困境。
第三,课程设置与衔接的挑战。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重构课程体系,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课表[4]。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核心课程,课程排定的先后顺序,跨层次或跨学科选课的设计等在内,都需要重新考量。
第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挑战。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全球流动和竞争使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普遍挑战。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统筹课程学习、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缩短了学生的培养周期和学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连贯的时间安排,避免了课程的重复学习或因考研、找工作而中断学习研究,但也可能使得学生因为长期在一个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而产生倦怠和惰性,导致思维和知识局限。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不失为本-硕-博贯通国际化培养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以及国内高校近年来开展的“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国内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都会增加“国际经历”的培养环节,其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境外国际化”和“本土国际化”两类。境外国际化就是在学生的培养环节中,为学生提供走出国门或赴港澳台地区参与暑期学校、毕业设计、企业实习、交换学习、合作研究或攻读学位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经历,进而拓展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全球竞争能力。本土国际化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吸引海外留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或全英文授课专业、聘请外国专家或教师讲学或开设短期课程、开办暑期学校、开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体验活动等,为没有机会或不愿意出国(境)学习的学生提供国际化的经历和体验。上述培养模式特点各异(见表1),适合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选择。
在本-硕-博贯通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托学校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项目,选择上述国际化培养项目来丰富自己的国际化体验,提升自己的国际化能力。比较上述各种国际化培养模式,对学生而言,境外联合培养要求相对较高,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更完整的境外国际化体验的培养方式,也是更适合本-硕-博学生国际化培养的一种模式选择;对学校而言,境外联合培养项目可以实现与境外高校的优势互补,应对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在运行之初所面临的理念、机制和课程一体化的挑战,进而倒逼校内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三、本-硕-博贯通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012年,北京理工大学提出了改进的本-硕-博8年贯通培养的“明精计划”。为配合该计划的实施,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利用已有的澳大利亚合作渠道和项目,与研究生院共同设计了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全面合作的本-硕-博8年贯通式国际化联合培养新模式。截至2013年10月,学校已经分阶段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签署了双授学士学位“2+2”、双授硕士学位“1.5+1”、本硕连读“3+1+1.5”和双授博士学位的协议,完成了本-硕-博贯通式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为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工程和计算机领域开展本-硕-博层次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一)本-硕-博贯通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设计
1.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
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是由澳大利亚政府建立的,将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历资格有机衔接的全国性学历资格体系。现行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5]是2013年发布的第二版,共分10个等级,其中7~10级规定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制标准。本科(Bachelor Degree)通常是3~4年,本科荣誉学位(Bachelor Honors Degree)在本科学位的基础上增加1年;研究型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Research))的学制通常是1~2年,课程型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Coursework))的学制通常为1年;博士学位(Doctoral Degree)的学制通常为3~4年。澳大利亚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授予的学位均要遵循此框架。
基于此框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和计算机学院本科的学制是3年,课程型硕士是1年,研究型硕士是2年,博士的学制是3年。完成本-硕-博的最短学制是8年。
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设计
本-硕-博贯通式国际联合培养模式以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英才班为核心设计,基本学制为8年。根据澳大利亚工程或计算机学院“本科3年+硕士2年+博士3年”的培养模式,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现有的“本科4年+博士4年(本科直博)”以及“本科4年+境外硕士学习1年+博士3年”的联合培养模式,设计出适合本-硕-博贯通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见表2)。
总体而言,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英才班的学制为8年和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的学制相当。对照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学制,可以将徐特立英才班的学制分解为:本科3年,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硕士2年+博士3年,以博士学位为目的的硕博连读。此部分可以细化为:第4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硕士课程学习,同时可按学分折算为北京理工大学本科高级课程学习,合格后可以获得北理工学士学位;第5年,注册为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在北京理工大学进行博士生课程学习,同时可按学分折算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第2年课程学习或硕士论文研究,满足澳方高校的学位授予要求后,可以获得该校硕士学位;第6~8年,连续3年的博士研究可以全部在北京理工大学进行也可以部分时间在澳大利亚进行,成果满足北京理工大学的学位授予要求,可以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如果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一年以上并且成果满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学位授予要求,可以同时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培养模式的不同方案见表3。
(二)本-硕-博贯通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点
第一,人才培养标准和体系的对接。本-硕-博贯通人才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有两个难点问题:一是如何贯通?二是如何对接?解决贯通的问题,主要是考虑北京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专业学制上的对接,北京理工大学本-硕-博贯通8年的培养学制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本硕博8年的培养学制相一致。解决如何对接的问题,主要是解决课程对接的问题。2007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完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大纲的编写工作,先后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学院在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双学位项目的过程中完成了两校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互认课程清单,为两校开展本-硕-博贯通人才国际化联合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师资保障。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国际化联合培养过程中,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北京理工大学导师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导师的对接,要求两校教师能够共同合作指导学生从事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为此,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利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外国文教专家项目和学校985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经费,支持教师邀请海外合作伙伴来校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工作。2010年起,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还专门设计了“北京理工大学战略合作伙伴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帮助北京理工大学教师与澳大利亚合作院校的教师建立学术联系,推进学校教师同澳大利亚高校专家学者的实质性联系和科研合作,成为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三,经费支持。一方面,北京理工大学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985建设项目中的人才培养国际化专项、学校自筹研究生国际化专项等对学生进行支持,加大对学生赴境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的派出规模并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对于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中外方导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学校重点项目、校际协议中的教师交换计划和北京理工大学海外战略合作伙伴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等,加强学生中外方导师的联系,为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充分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经费保障。
北京理工大学本-硕-博贯通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既使得学生在8年内毕业成为可能,又使学生在获得海外经历的同时,获得了海外学历学位,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同时,北京理工大学实现了与国外一流大学培养体制和质量的实质对接,是北京理工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学历学位互认的积极探索,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对接的有效尝试。随着北京理工大学国际化发展和“双一流”大学的深入,该模式还被成功推广到学校与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的人才培养项目之中,并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契机,带动了北京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参考文献:
[1]张莉.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13-16.
[2]熊玲,李忠.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1):11-15.
[3]刘劲松,徐明生.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2):47-51.
[4]中国教育报. “本硕博”课程贯通的核心是什么[EB/OL].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3/14/content_451193.htm?div=-1,2016-03-14.
[5]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The AQF Second Edition January 2013 [EB/OL]. https://www.aqf.edu.au/aqf-second-edition-january-2013,2018-11-20.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耶鲁大学以学生为核心的国际化战略 ——基于耶鲁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探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和前进的趋势。文章以耶鲁大学国际化进程为例,首先阐述了其从传统校园走向开放世界的准确定位;其次,从学生结构和课程设置国际化两个... [查看详情]
发挥自身优势,培养新型人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是如何发挥自身地缘、专业等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领域发展的?为回答这一问题,本刊对河北... [查看详情]
美国高校国际化的三大有效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圣道大学(University of the Incarnate Word)玛丽亚·坎图(Maria P Cantu)认为,“国际化”是大学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查看详情]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策略与实践——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
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采取何种策略实施国际化战略已成为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 [查看详情]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探析——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
文章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从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追溯该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足迹,对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借鉴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 [查看详情]
国际化视域下留学生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建构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浪潮繁荣了我国的留学生教育,也对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留学生辅导员与普通辅导员相比,具有一定的“类差异性”,也需要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