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亚伦(Aaron Benavo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总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教育学院教授,从事国际教育政策、比较教育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基础教育的发展、正式课程政策的共性、中等教育多元化、课程实施的学校差异等。2015年12月18日,2030年教育发展议程国际研讨会于北京召开。本亚伦先生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会后,本刊就全球全民教育15年来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实施、比较教育研究在促进全民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对本亚伦先生进行了专访。
访谈要点
一、全民教育:成就与挑战并存
二、《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蓝图
三、每个国家应把教育视为国之重任
四、比较教育研究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良好的视角和方法
五、对中国在促进《教育2030行动框架》实施方面的建议
六、全民教育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七、青年学生应拓宽国际视野和体验
时的改变。
在我看来,中国政府需要转变思想和认识,转变对环境保护、应对气候改变以及诸如此类问题的看法,加深对成人以及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重视成人学习和教育。在完成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上,不要只把希望寄托于年轻一代。中国政府还有很多机会和方法去完成这个使命。
七、青年学生应拓宽国际视野和体验
《世界教育信息》:除了各国政府组织外,国际组织在促进全民教育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本亚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是对各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极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世界银行为全民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此外,还有很多非政府组织都积极促进全民教育发展,为促进全民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如培训教师、兴建学校、帮助社区制定当地发展规划等。并不是说这些组织在财力方面有多雄厚,更重要的是他们愿为教育出力,帮助政府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您在UNESCO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国际工作经验,能否对想从事国际工作的中国学生提出一些宝贵建议?
本亚伦:美国有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国内学习英语,然后到美国进修硕士或博士学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门路很广,这是一件好事,使其有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习俗。想要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就要多了解、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教育以及文明。中国是一个大国,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国际地位,而且中国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一些中国学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文明却了解甚少,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中国学生甚至并不怎么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以及历史。因此,中国学生如果想要加入国际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话,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学贯中西,清楚当下的国际形势和政策,具备国际视野和水平。第二,先去某国或某地生活一段时间,去体验那里的生活,而不是先去某国际组织工作。在体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然后认识到某些国际组织能够解决当地的问题,再加入其中,成为其中一员。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而工作。经历和经验非常重要。例如,从事国际工作的欧洲青年,他们或是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或是走访过欧洲国家。在游历以及生活中,他们发现问题,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才从事国际工作。从事国际组织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各个国家、地区的现状的了解,而不是仅仅是对此有兴趣。增加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历史、国情,以及对贫困国家或地区教育现状和教育问题的了解,加深对国际事务的认识,对于以后加入国际组织,从事相关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国外生活,你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具备毅力以及积极作为的精神。

校对: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