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法兰西:同窗共和国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对教育青睐有加,首次访华便抵沪为上海交大-法国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Ecole d&rsquo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对教育青睐有加,首次访华便抵沪为上海交大-法国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Ecole d’Ingénieur SJTU-ParisTech)揭牌并发表演说。与其他的西方国家元首相比,法国总统的学历不堪炫耀。然而,国家行政学院的教育实为成就法国总统的利器。奥朗德虽以看似“披萨外卖客服”的谦逊而温和的形象投身大选并入主爱丽舍宫,其成长却受惠于一台权力孵化器——国家行政学院。
一、国家行政学院统治:法兰西式统治
在校期间,奥朗德结识罗亚尔(Ségolène Royal)——“穿裙子的密特朗”,并发展成为情侣(2007年分手)兼战友。两人育有四个子女。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之际,罗亚尔代表社会党争夺总统宝座,奥朗德全力助阵,妇唱夫随。虽然此次参选可视作奥朗德的一次秣马厉兵,但是,一对情侣一前一后代表同一政党角逐国家最高权力,绝无仅有。奥朗德和罗亚尔,还有前总理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曾出任多届政府部长的萨潘(Michel Sapin)和德瓦布尔(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以及法国证监会(AMF)现任主席乔耶(Jean-Pierre Jouyet),他们皆为昔日同窗——伏尔泰届(Promotion Voltaire)。那届学生是1978年入学,1980年毕业。入学那年恰逢伏尔泰(Francois-Marie Arouet)逝世200周年。以某位当代领袖或历史伟人来命名每届毕业生乃该校惯例,由该届学生投票表决。最新一届毕业生(2012)为居里夫人届,而 2007年毕业那届以联邦德国前总理、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勃兰特(Willy Brandt)冠名,这是该校有史以来首次向宿敌德国人致敬。各届校友共同编织一张权力网络,并自称为国家行政学院人——Enarque。
1945年10月9日建校的国家行政学院堪称法国政要之摇篮,从中走出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和希拉克(Jacques Chirac)2位总统、7位总理和无以计数的部长、省长与大使,以及国际政坛弄潮儿,如欧洲央行前任总裁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亦不乏财界掌门与企业总裁,如雷诺汽车公司董事会前任主席施韦泽(Louis Schweitzer),法国电讯集团董事会前任主席邦(Michel Bon)。按国家行政学院的奠基人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和多列士(Maurice Thorez)的意图,创建该校旨在为饱受战争沧桑的法兰西共和国输送栋梁之才。该校门厅的一面墙上挂满杰出校友的相片。在这区区8平方米的墙面,当今法国国家权力巅峰一览无余。在全球,独一无二。而重达三公斤的校友册(Annuaire)如同名人录,铺展开来便是一部法兰西共和国史。国际上,举世无双。
其实,仅有约百分之一的国家行政学院人驰骋政界。无可辩驳的事实却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内阁成员三分之一至半数为国家行政学院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实为Enarchie(国家行政学院统治)。奥朗德就职典礼次日(2012年5月16日)公布的内阁名单,外交部部长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劳工部部长萨潘(Michel Sapin)、财经贸部部长莫斯科维奇(Pierre Moscovici)、工业部部长蒙特布尔(Arnaud Montebourg)、财经部预算事务部长级代表卡于扎克(Jérome Cahuzac)赫然在列,俨然一场Enarque高调集结。此外还有执政党法国社会党前第一书记、中国事务特别代表奥布里(Martine Aubry),而爱丽舍宫总管勒玛(Pierre-René Lemas)和总统府办公厅主任于巴(Sylvie Hubac)竟然与奥朗德同班。
二、穿过花园:法兰西式精英孵化路径
2005年,国家行政学院完成从巴黎第七区(7e Arrondissement)到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长达十多年的搬迁,新校舍由昔日女性监狱改建而成,巴黎校区则由另一所被誉为高官孵化器的学校接管——巴黎政治学院(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Sciences Po)。奥朗德六位前任中的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希拉克、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和13位总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至今总共19位总理)出自巴黎政治学院,此外,还有12位外国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1位联合国秘书长即布特罗斯-加利(Boutros Boutros-Ghali)出自该校。这所于1872年创立的学府尽管地位不如国家行政学院显赫,却更具历史质感。该校是来访的外国领导人最常发表演说的学府,更是法国历届总统大选候选人与学子对话的唯一场所。
“二战”前,法国政界与财界要人几乎一概在巴黎政治学院就读。战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校充当国家行政学院的预科。因两校仅一园之隔,从巴黎政治学院毕业考入国家行政学院被唤作“穿过花园”(traverser le jardin)。至今,由巴黎政治学院进入国家行政学院,这仍然是法国政治精英的理想成长路径。比如,2008年,国家行政学院接纳的80名申请者中竟然有62位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奥朗德与其前任希拉克便是最佳案例。虽然萨科齐因英语欠佳而未能顺利毕业,就此无法列队进入国家行政学院,却也能在巴黎政治学院广结人缘,攒足人脉资本。而奥朗德本人恰恰深得校友密特朗的精心栽培。甚至可以断言,以奥朗德为首的伏尔泰届国家行政学院人对当下权力的垄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党人密特朗1981年入主爱丽舍宫。大选时,奥朗德的举手投足竟然与密特朗如出一辙:左手握拳贴胸,右手高扬挥舞,躯体微微前倾紧靠讲台。
一年前在纽约曼哈顿一间酒店房间猝死的戴国安(Richard Descoings)于1996年出任巴黎政治学院院长。自上任以来,他大举革新培养政治精英的办学宗旨,调整课程结构,把学科重点从政治学扩展至法学、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新闻学、市场营销、城市规划等。目前,该校八成以上毕业生投身私营经济各个领域。五年学制包括一年的海外留学经历(第三学年)以及一学期的实习(在第四、第五学年),海外学年通常在该校全球300余所姊妹学校中展开。该校国际化程度高达40%,其设在巴黎之外的国际校园(campus internationaux)可授予学士学位,比如设在法国勒阿弗尔(Le Havre)的国际校园以欧亚交流为重点,提供的教学具有欧洲与亚洲的双重视角。勒阿弗尔市自古以来与亚洲有密切的联系,来自亚洲的货物最早从这里进入法国。对申请者,参与巴黎政治学院自设入学考试(Examen d’Entrée)的申请者落榜比率高达85%~95%。2008年,从11800余名申请者中仅录取约2000名。巴黎政治学院对申请国际校园的学子则实施国际招生程序(procédure internationale)。
三、等级森严的精英教育:法兰西式人才培养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犹如一座金字塔,等级森严。塔底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接纳200余万学子,众多大学校(Grandes Ecoles)构成金字塔上部,拥有逾20万名学生,塔尖是最年轻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大学校的使命是向各级各类政府机构输送效忠国家的管理精英,专业设置各有侧重使各校特色鲜明。大学校主要可分为三类:
第一,行政类大学校(Ecole d’Administra-tion),以国家行政学院和巴黎政治学院为代表。
第二,理工类大学校(Ecole d’Technologies),如1794年成立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747年成立的国立桥梁与道路学院、1881年成立的巴黎高等商学院、1783 年成立的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院、1780年成立的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学院、1942年成立的国立统计与经济管理学院。这6所学院协同其他6所位于巴黎的大学校于1991年组建巴黎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巴黎高科(ParisTech)。此番由奥朗德总统亲自揭牌的上海交大-法国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其法方合作者便是巴黎高科。理工类大学校授予工学学位(Diplome d’Ingénieur),相当于工学硕士。
第三,高等师范大学校(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s),杰出校友有总统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完成高等师范学院学业者被称为师范毕业生(Normaliens),拥有公务员身份。高等师范学院共有三所,最具影响力的便是中国学界所熟知的巴黎高师。
此外,大学校还有商业类学院、艺术类学院、军事类学院等。大学校分为国立与私立两类,其中一些以社团形式注册。国立大学校往往不隶属于教育部,而是听命于中央政府各部,通过法国大学校联席会议(La Conférence des Grandes Ecoles)来协调。该联席会议创建于1974年,现拥有226位成员组织,其中181所大学校,9所海外大学以及36个高等教育机构或组织。大学校的学制通常为三年。
大学校之“大”是指机构性质,即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领域中重大的公共机构(Grand Etablissement)。法国《教育法》(Code de l’Education)第七章“高等教育机构”(Les Etablis-sements d’Enseignement Supérieur)对此作出严格规范。大学校其实以小而精著称,通过严厉的入学筛选机制,每年的招生名额平均为400人左右。谁闯过刀山火海般的精英学府入学考试(concours),成为一名大学校的学子(élève)以及校友(anciens élèves),便可飞黄腾达,法国企业百强的六成老总毕业于大学校。而备考期即预科(Prépas)可长达两年,只有那些全国会考(baccalauréat)中的佼佼者方可进入预科。自1990年,concours不再是通向大学校的唯一途径,申请者也可以展示在职场累积的专业素养(Validation des Acquis Professionnels)。
诚然,行政类大学校也有美中不足:巴黎政治学院2009年开始才通过设置博士生学校(Ecole Doctorale)展开博士培养计划。所以,法国政界精英极少以博士头衔来为仕途铺路,博士学位也不具备学术之外的社会功能,类似德国政界频现的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事件便失去滋生的温床。
四、周而复始的权力生产:法兰西式培养
大学校自然也有高等贵贱之分,校址所在地为首要评判标准。位于巴黎的大学校显然更有傲视群雄的资本。巴黎高科如此,巴黎政治学院与国家行政学院亦然。为争夺国家行政学院的120个入学名额,每年约3000名考生展开殊死较量。报考该校通常须满足三个条件之一:高校毕业,政府部门在职,拥有8年非政府部门工作经历。
该校学制为27个月,分为15个月的研习阶段和12个月的实习阶段。在实习阶段(stages),学生直接进入省政府、大使馆或国际组织,受命于省长或大使,能随时获取内部信息,甚至可以代表省长或大使在正式场合亮相。其待遇的奢华程度只有瑞士私立高校可相提并论。学生实习期间竟然下榻于巴黎高级公寓,且由专职厨师和保洁伺候。学院甚至为在校生支付公务员薪水,每月1400欧元,相当于法国最低工资标准。撰写求职报告当然多此一举,政府部门与知名企业自然会锁定这些年轻人。毕业成绩(classement)优异者拥有优先权,通常选择国家最高权力机关(Grands Corps de l’Etat)。
无论哪届毕业,哪怕未曾相识,国家行政学院人见面均以“你”而非“您”相称。各类顶尖会所为散布各界的国家行政学院人攒足人脉资本(Reseau)提供便利。然而,这种非同寻常的团体精神往往会异化为结党营私并党同伐异,如前几年发生的里昂信贷银行(Crédit Lyonnais)事件。当然,国家行政学院人偏爱以机关管理的方式来领导一家企业,这便与当下的股东价值至上(Shareholder-Value)时代格格不入。在学界眼中,法国精英阶层犹如密不通风的微循环,讳莫如深,且周而复始地“复制自我及其世界观”,如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言。国家行政学院不啻为法国社会阶层利益固化的表征。政党代表在议会交锋,或各路政客为大选对垒,均好似一场以不欢而散告终的同学聚会。不难想象,成立至今,该校始终与质疑、批判结伴而行。为取悦民众,权力架构往往不得不避讳该校,如希拉克推荐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出任总理,便是看中拉法兰的非国家行政学院人身份。
2009年出品的四小时电视剧《权力的学徒时光》(L’Ecole du Pouvoir)把质疑与批判演绎得淋漓尽致,那群意气风发的国家行政学院人对革新权力体制信誓旦旦,却最终被权力体制改造。剧中,五位出身迥异的年轻人 1977年考入国家行政学院,试图终结20多年来的保守党执政,便决意从颠覆教育体制着手。然而,他们随即深陷于青春的理想与统治的理性之矛盾。三年的国家行政学院学徒生涯遂成为日后权力斗争的演习。毕业第二年,密特朗率社会党实现改朝换代。这五位学子必须对其仕途作出抉择,这也是法国的抉择。
该剧被视作对奥朗德含沙射影,尽管出品之际奥朗德尚未执掌爱丽舍宫,且编剧声称,剧情若与伏尔泰届成长历程雷同,纯属巧合。学生时代的奥朗德并非典型的国家行政学院人。他当初对精英学府体制中机会不等深恶痛绝,由此发起成立“革新国家行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