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满生:教育国际化:概念、特征与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什么是教育国际化?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学者菲利普·阿特巴赫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层面的内容融入教育目的、职能或教学实施的过程,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教育系统 、一个教育机构回应全球化趋势的具体政策或举措”。在对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教育国际化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重新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促进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促使世界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还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的需要。具体说来,教育国际化意指通过与不同国家的教育机构或国际教育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合作培训以及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或国际援助等途径,在理念与目标、课程与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实现融合并有所创新,从而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的教育发展过程。
二、教育国际化的动力、特征与挑战
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包括对加强国际教育理解的需求、经济利益的驱动、文化交流与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信息传播全球化和国际组织的推动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提交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强调“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因而学术上的国际合作应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力做出贡献。”
教育国际化由国际组织推动,发达国家表现得最为积极。欧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积极倡导者。欧盟于1999年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设立了6条核心原则,即增强学历文凭资格的相互认可度和可比性;实施以学士和硕士两条主渠道为基础的体系;建立一个包括欧洲学分累计转移(ECTS)的认证体系;开发有利于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欧洲内)流动的制度;提高欧洲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合作水平;强调高等教育在课程开发和校际合作方面的欧洲特色。其主要目标就是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而促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8年发表的评估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在学校之间、学者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部门,如企业之间日益建立起更广泛的网络。这个趋势有时被称为跨国教育、无疆界教育。美国、英国、法国对课程的国际化影响最大。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地使用共同的教科书、教材和大纲 。”
应该说美国是教育国际化的最大受益者。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技资源和“美国梦”是他们对外吸引人才战略的制胜之本。每年都有大批国外学生到美国的大学学习,除了为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注入新鲜血液外,还为美国社会带来种种现实和长远的利益。例如,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有助于美国高等学校学术发展和杰出国际中心的建设;有助于美国与留学生派遣国政治及其他关系的未来发展;同时还有助于为美国培养和吸引大批英才。
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平衡性。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差距是知识理念上的差距,即科技水平和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虽然教育国际化是双向或多向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交流活动中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目前,人员的主要流向仍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而这种单向流动,不可避免地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从文化的影响上来说,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科技和众多的文化输出渠道,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文化殖民主义,其社会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政治观点等方面都会随着知识技术的输出而传播到发展中国家。此外,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时,存在着照搬照抄发达国家教育模式的情况。这种照搬照抄往往会脱离本国的实际,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浪费或人才外流。
教育国际化的最新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和数字科技,使开放式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取得重大进展。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创了网络教育国际化先河——将3000门课程教材在网络上免费共享。随后,300家教育机构也相继效仿,并共同成立了开放式教育课程联合会,至今共提供了21000门课程,其访问量达到每年3.6亿人次。2011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在线教育平台,两所学校的课程将通过该平台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网络开放式教育能够接纳更多的希望获得高等教育的学生,使得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能够享受到他们以前所无法享有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规避了许多发达国家的传统教育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成立了一个名为Coursera的在线教育公司,提供免费在线大学课程。斯坦福大学还有一个名为Udemy的网站,教师将自己的授课视频传到网上,根据点击率收取报酬。2011年5月,Udemy网站宣布,一位教师的年收入超过了20万美元。事实证明,课堂学习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育的商业化和教育腐败(educational corruption)。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整个教育界都在讨论教育的属性问题——教育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高等教育是否应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其核心是把教育视为社会福利产品的一部分还是把教育看成是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对教育服务贸易理念的引入激发了巨大的教育商机,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辩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支持者认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给教育产业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也给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吸引了大量私人资本投资教育,并且有利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批评者则抨击,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将催生更多的营利性办学机构,并产生质量问题,这将损害教育公益性原则和受教育者的权益。确实,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理论的日趋成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具有某种产业性质,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公共产品”,它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属性,其“私人产品”的属性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和成本分担的形式来体现。然而,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即过度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以致教育腐败的孳生——不仅仅是营利性机构将教育作为一种出口商品,甚至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的政府机构也将获取商业利益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其结果是纵容了教育腐败的迅速蔓延,如大量未经任何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开展海外招生;大学学位特许经营项目滥发海外文凭;打着“国际合作办学”的招牌开办低质量学校;以赚取佣金和回扣为主要目的的中介机构及招生代理帮助不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在学历、签证或考试成绩上造假等。愈演愈烈的教育商业化将极大地伤害教育国际化的声誉,并阻碍各种教育跨境活动的深入开展。菲利普·阿特巴赫警告说:“随着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以及个人、国家、机构逐渐重视收入、平台与名誉,腐败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诚信问题。如果各方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腐败问题无动于衷,那么,建立在信任、理解以及学生和研究者利益上的组织架构就将崩溃,数十年建立起来的诚信也将丧失。实际上,我们也已经看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陷入困境的征兆。”[5]
教育是一项民族性的事业,它的发展必然建立在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脱离了民族性的教育是无源之水。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既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经验,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是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持文化和教育的独立性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发展要立足于本民族的实际,根据本民族教育的历史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而不能简单、盲目地照搬或移植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模式。
三、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与趋势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从教育对外开放起步的。邓小平同志在复出后的第一次科技教育界座谈会上提出迅速派遣留学生,带动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开放,也为各方面改革注入了活力。可见,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历史迅速变化和快速前进的两个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车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得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国家发展大格局和外交大战略中承载着更加重大的使命,也对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中国将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是“走出去、请进来”,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等,关键在于“为我所用,自主创新”,在参与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工作一直并将继续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从宏观层面上,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推进,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坚持推进教育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进程,设立双边、多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双边和区域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进一步密切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之一。要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依法加强与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合作,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聚焦国内急需的新兴、紧缺和薄弱学科专业,吸引境外优秀教师团队来华从教,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教材、办学模式以及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吸引世界名校来华合作办学,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新途径。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积极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推进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较为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现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重要途径。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780个,其中本科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和高校内设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43个,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32个,占总数的46%。下一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将重点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和监管体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分类管理和统筹谋划,强调和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强强联合,对高校内设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突出双方办学探索,鼓励双方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在学科管理方面多做探索,重点突出专业优势和课程设置优势。
(三)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动员和吸纳各类社会资源,拓宽留学渠道。深入推进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出国留学工作效益。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实施学生海外学习和实习计划,创新和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交换、在校生海外实习和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鼓励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交换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到海外接受教育和参加实习。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国际交往与实践创新能力。
据教育部统计,从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