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建:大学与经济增长
一、全球大学峰会概况 2013年5月28日至30日,第六届全球大学峰会(Global University Summit)在英国伦敦召开,峰会由英国华威大学
们与大学合作设立的学位课程。华威大学商学院院长泰勒(Mark Taylor)为此特别强调“实践教授”(professor of practice)的作用,并列举了曾为资产管理公司开发IT软件的鲁斯曼(Jon Rushman)教授学生如何设计软件来支持银行决策投资的事例。泰勒院长解释道,“金融业雇佣了大量没有金融教育背景的IT专业毕业生,他们开发复杂的平台,但却缺乏对他们所要支持的对象的任何实际知识”,而鲁斯曼的讲课例子表明,拥有良好IT技能的学生希望加入商学院,这样当他们毕业时,对最后要雇佣他们的公司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由于经济紧缩而导致的来自政府资助经费的减少,使得“大学在过去五年中变得越来越像企业了。大学不得不在管理费用支出方面更像企业,例如让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加入董事会。”华威大学学生会候任主席桑德尔(Ben Sundell)这样阐述他对未来大学作用的认识:“大学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而且随着管理变革和改进的事务变得更具挑战性,大学未来所面临的复杂性也会更加深化。在创新、效率和全球化的大潮中,至关重要的是大学不能忘记其核心消费者——学生的要求和期望。”
(五)跨国教育
当前全球化的世界意味着传统的地方或地区性大学需要考虑如何才能发展成国际性大学,这表明大学除了要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外,还要寻求机会将大学的校园和课程开设到其他国家。这将有助于大学在财政上更为自立,从而有效解决因政府资助经费减少而产生的问题。一份有关世界范围国际学生市场份额的数据显示,在 2009年,美国招收的国际学生在世界范围中的比例高达18%,其后四位的国家依次为英国(9.9%)、澳大利亚(7.0%)、德国(7.0%)和法国(6.8%);中国和韩国的比例都是1.7%,并列第12位。峰会报告内容显示:“如果一国高等教育体系与教育以外之社会密切联系,且在教育和研究领域呈现国际化,则其价值就会得到提升。高度联接性(high connectivity)从两个维度显示了一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价值:一是优质教学和研究,二是对新发现和新思想的吸收。”
英国巴斯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管理中心201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大学领导者“已经不再认为开设一个国际分支校区是一种有损于其合法性的行动。因此,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将来会有更多的国际分支校区开设”。这一研究报告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驱动力是“金钱、影响力和声誉”。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莫纳什大学早在 1999年就制定了一份通过教育国际化来减少依赖政府经费资助的计划。莫纳什大学确保其在世界四大洲开设的课程计划符合其国内和国际的标准,以至于它今天敢理直气壮地向其学生宣称“世界就是他们的校园”。莫纳什大学已经在马来西亚和南非拥有分校,并在意大利、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开设同样的课程。莫纳什大学在2010年已经拥有来自158个国家的21114名国际学生,收入达到2.5亿美元,从而成为澳大利亚的年度出口大户。
这种国际教育或跨国教育(Transnational Education,TNE)的无边界教育体验(borderless educational experience)日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泛欧航空工程EADS全球创新主管布拉德利(Simon Bradley)认为,企业越来越希望招聘具有“在一个以上国家工作经验”的员工,企业需要其雇佣的毕业生能够“不断地流动”。当EADS需要其工程师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流动到法国的图卢兹时,海外学习的任何体验都有助于他们安顿下来。布拉德利提到一些国家正积极地推动其学生到海外学习,如法国实施着一项国际体验志愿者(Volunteer for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计划,由政府资助毕业生到其他国家去工作,这也是EADS给予支持并最终从中获益的一个项目。峰会报告特别提到美国纽约大学在国际教育发展方面被认为是“最具进取性的”,除了拥有阿联酋的阿布扎比门户校园和新近成立的上海纽约大学外,纽约大学在世界其他城市还拥有11个学习中心,为纽约大学学生获得海外学习体验提供更多机会。
注释:
①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成立于2008年4月17日,是由加拿大汤姆森公司(The Thomson Corporation)与英国路透集团(Reuters Group PLC)合并组成的商务和专业信息提供商。
附录:
2013年全球大学峰会致八国集团之宣言
引言
多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一直是国际世界观(an international outlook on the world)的领导者。早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体系形成之前,大学就使学术界和学生能够交流思想并传递创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大学成为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关键要素,大学既是知识的来源,又越来越成为经济引擎(economic engines)。
但是,这一体系现在正面临着明显的挑战,已非任何单个国家政府、学校或行动者所能应对。2013年全球大学峰会探究大学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而这一关系建立在几乎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都对经济发展作出核心贡献的基础上。高等教育机构教育学生,使学生获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而学生又可凭借自身实力成为雇主或创办企业,衍生出子公司和其他商业实体,成为创新的重要来源。
所有证据表明,从引领世界的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到谦逊的理工学院、技术学院和其他院校,它们如今都已成为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性增长和繁荣的重要引擎。
全球大学峰会适时为大学领导者、国际商界和决策者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共同思考作为经济体的大学如何创造更多的佳绩。来自30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在峰会讨论中制定出跨国的方法,为振兴遭受重创的经济体并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贡献更大的力量。
英国华威大学校长、2013年全球大学峰会主席
奈杰尔·斯里夫特教授
一、观察结果
经济重建始于创新。成功的企业运用技术和长期研发的投资,以求在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保持企业的敏锐洞察力。创新的途径视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但我们观察到许多技术已频繁地应用于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很多行业。
获得成功的可持续创新驱动下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利益相关方的“研究三角区”——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将科研转化为明显的商业利益的变革思想是一种非精确的科学(a non-exact science)。这一转化过程要求所有利益各方必须平心静气地理解这一点——有时失败是成功之母。
高等教育更高的成就率与更高的劳动生产力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呈正相关性。高等教育投资与通过增加所得税和降低失业损失所获得的社会收益有着直接的联系。
世界财富已经不再仅仅集中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强国。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政治影响正向东方转移并走向拉丁美洲。大学研究也是如此。世界各地人民需要新技能和新知识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社会。
大学正在引领世界,跨越国界开展新的有意义的合作。随着“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诞生,西方大学与那些新兴经济强国之间已经建立起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树立了“基于互相尊重和求知欲上的合作才能实现重要互惠”的榜样。
大学正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错综复杂的挑战只会愈演愈烈,同时,管理变革和改进方面的事业在未来将更具挑战性。在全球化的漩涡中,大学切不可遗忘学生——其核心人员——的需求和期望,这一点对于大学至关重要。
大学课程不再是教师们的专有特权。尽管一些大学对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MOOCs)运动持怀疑态度,但还有一些大学视其为高等教育的革命性时刻。除了技术进步,许多面临经济紧缩的国家的大学因为预算的压力及证明物有所值和实现更高运营效率的责任越来越大,它们正在经历着巨大的结构性变革。
跨国教育在不断扩大。有证据显示,跨国教育扩大着东道主国家学生的入学机会,填补着技能方面的差距, 因此,被广泛视为提高其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至今还没有关于跨国教育影响力的相关评价,也没有各国政府作出的政策回应。
二、大学承诺付诸行动
大学可以在可持续经济复苏所需要的全球回应方面发挥日渐重要的作用。
在今年的全球大学峰会上,大学领袖、企业高管和政策权威三者间的对话产生了由大学领袖对如下行动给予的承诺。
大学承诺如下:
当企业寻求利用主要研究基地和其他资产时,大学要鼓励企业更多地投资于产学研合作的共同设施。
大学要继续推进合作研究、知识转移和技术商品化,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和创建新企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
大学要应用新技术以增加全球范围内学习者的受教育机会,要确保所有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无论他们身在何处或如何学习。
大学要增强全球对研究发现、教学和创新方面的了解。
大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以便使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及更广泛的可迁移技能和知识。
大学要与企业和雇主一起来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大学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影子工作,并增加学生的工作机会。
大学要继续发展能建立机构与国家之间良好关系的跨国教育;促进互惠互利并增强合作。
三、给八国集团领导人的建议
2013年全球大学峰会给八国集团领导人提出如下建议:
八国集团应认识到国际自由贸易的原则也适用于创意和知识,并应采取行动,放宽学者、研究人员和大学生在各成员国之间的流动。
八国集团应认识到世界新兴经济体日益增强的对更高级技能的需求,并与二十国集团(G20)进行合作以扩大世界各创新中心之间的自由流动。
八国集团应为确保经济复苏和获得长期回报而加大对大学的投资。
八国集团应设定承诺长期投资的目标,以确保大学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开发创新途径,建立与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创造就业机会和财富。
八国集团应创设一个新型全球性机构(Global Institution)来开展并推进在成员国之内及之外的校企关系方面的最佳实践。
八国集团应提出大学可以为解决哪些“重大挑战”作出贡献。
八国集团应引领最高的国际标准的制订,建立基于国际资格认证之价值的市场导向。
八国集团应继续与跨国机构合作,简化国际专利的体系,这样既保护跨越国界的国际产权,又便于源自研究的创新的全球流动。
八国集团应致力于评估跨国教育的影响力,并制订一份能够对社会和经济效益予以战略性理解的政策框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