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昆蓉:大学国际化基本趋势及评价研究述评
大学国际化(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的发展态势为世界所瞩目。众所周知,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大学实施国际化战略是推
大学国际化(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的发展态势为世界所瞩目。众所周知,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大学实施国际化战略是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的举措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国际化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招生制度改革被称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三大热点问题,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国际影响力的系统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学国际化看作是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笔者通过对大学国际化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对近年来大学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概念、评价方案、指标体系进行了概括,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扩展相关人士对大学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一、国内外大学国际化趋势与研究概况
(一)国外大学国际化发展趋势简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学协会(UNESCO-IAU)于2009年开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调查是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旨在找出驱动和阻碍国际化的因素,并对国际化带来的益处进行了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国际化的大学在学生的国际思维、研究成果、知识产出、课程国际化、合作交流和国际声誉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近年来,欧美国家的学者们对大学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与报告日益增多,促进了这些国家大学国际化的进程。这些研究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三种趋势。
趋势一,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促进了欧洲各国大学国际化。近年来,欧洲联盟主要通过《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和“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 Mundus)等,推进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从而促成了欧洲各国大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达到了互赢与共存,为欧洲大学国际化和欧洲科技教育一体化作出了显著贡献。[2]
趋势二,欧美国家在促进大学国际化方面有许多趋同之处,达成了诸多共识。国际教育界对大学国际化的普遍共识是,将国际留学生(International Students)、海外教师(Foreign Faculty)、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tems)、国际拓展课程(International Out Reach Class)等观测指标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国际化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应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0%以上,国际教师比例应占教师总人数的12%以上。
趋势三,欧美国家大学国际化研究与实践,使大学国际化成效突显。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大学国际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他们在国际留学生人数、国际教师引进、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资格互认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沿,欧美国家大学平均留学生人数已占到在校生总人数的15%以上。美国外国留学生事务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 Affairs,NAFSA)数据库显示,2001年,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f Education,ACE) 在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 的资助下,对全国范围内的144所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2003年,美国教育委员会正式出版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评估报告》,该报告公布了评估对象、内容和结果。2006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又进行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为研究型大学了解自身国际化水平及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综观国外大学国际化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由国家层面制定大学国际化的相关政策与规划。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制定出了相关措施以促进大学国际化进程,在开展大学国际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日趋频繁,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世界各国大学国际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澳大利亚制定了本国的大学国际化发展目标,并于1996年成立了国际化研究机构和澳大利亚教育基金会(Australian Education Foundation,AEF),留学生人数超过30万。
第二,由大学制定并实施促进大学国际化的措施和计划。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大学国际化措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行课程国际化,实现合作模式创新;二是加强大学质量监控,维护大学国际声誉;三是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对本土学生与海外学生一视同仁;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海外教育项目。英国以树立品牌、引入竞争和经济利益为先导,利用语言优势为本国经济贡献了数百亿英镑,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英国经济重要的雇主和营利者[3]。据英国大学组织(Universities UK,UUK)调查,英国留学生人数已达到44.5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5%以上,国际教师人数所占比例近30%。创建国际化课程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美国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措施,尤其在跨国高等教育、师生流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目前,美国留学生人数已超过72万,占全球留学生总人数的1/3[4],占美国在校生总人数的30%,国际教师比例超过30%,国际课程比例达到1/3。
在亚洲,日本的大学国际化程度处于领先地位。韩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大学开放式国际化理念,通过法令和政策保证大学国际化的发展,并积极开展国际化多元研究,从国家层面在短期内引进了近90名国际知名教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韩国的国际学生交流格外活跃,如大量推进各种针对学生的交换项目、访学、海外学习、暑期项目国际交流等,目前,仅在我国留学和访学的韩国学生就达到6万余人。
第三,专家衡量国际化成果和量化指标。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EAIE)在其2009年年会上对大学国际化的核心内涵、指标设计原则等开展了充分研讨,并形成研究论文《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测量成功实例》(Measuring Succes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有观点认为,大学要实现国际化,首先就要考虑交流与合作,典型的量化标准应包括:外国留学生、博士生和研究人员数量,在校学生出国流动性,国际客座教授数量,与外国科研人员合作的出版物或是共同争取到的第三方资金。
(二)国内大学国际化研究动态与实践概览
随着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和高校研究机构关于大学国际化内涵与外延、国际化水平指标的研究形式与内容也逐渐丰富,国内关于大学国际化研究近况如下:
第一,以会议的形式进行研讨。具体围绕如何加强国内外教育交流、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与国际接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突出高等教育办学特色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内涵式发展的相关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第二,专家学者以论文的形式对大学国际化进行评述。从1995年至2012年,我国关于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论文就有300余篇[5]。北京师范大学郭玉贵教授指出,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通过留学生教育促进人才资源国际化和多样化的做法不但推动了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提高了社会开放性和多元化程度[6]。一些学者还发表文章就大学国际化发展程度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7],不少学者从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加快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强化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注重本土化,重视本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掘,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论证[8]。第三,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深入系统地研究大学国际化。相关评估机构和部分研究型大学全面而系统地对大学国际化内涵、评估指标体系、具体操作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学国际化的多元研究,为我国建立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决策依据。
香港每年都有关于大学国际化的国际会议召开,也有关于国际人才的引进和流动等措施出台。香港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该大学现有45%的教师来自海外,学生分别来自50多个国家。台湾也对大学国际化高度关注,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如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全球化下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规划》,台湾政治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台湾高等教育提升国际化之影响与争议》等。
(三)大学国际化推进我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
随着我国大学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日剧增。近三年来,来华留学生和我国出国留学生数量都显著增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超过40万,来华留学生总数超过32万,分别来自197个国家和地区。据预测,到2020年,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人数将达到50万。
二、大学国际化基本概念与内涵
(一)基本概念与内涵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在解析质量词汇索引表(Analytic Quality Glossary Index)中这样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通过多边和多元文化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例如重置课程的设计、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和海外学生的交流等。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教授认为,大学国际化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其他国家与民族所承认、接受并给予评价的过程[9]。大学国际化是基于国际化下的一种趋势、一种程度、一种水平的概括,我国高等教育专家、南京大学原校长蒋树声先生认为,大学国际化是高水平大学面向世界办学,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大学还要加大对外交流,特别是和国际著名大学的合作交流,拓展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真正立足于国际前沿。
(二)概念是制定评价方案的基础
国际化评估是对大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否在国际上得到承认的一种国际教育标准、综合实力、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和发展双因素的综合性判断,是一种多元的评价和分析过程。把大学国际化理解为一种发展理念或国际战略比较符合当今世界通行的看法,大学国际化是将五项基本要素——讲授(teaching)、学习(learning)、研究(research)、服务(service)、管理(management)——置于世界文化之中来进行建设和管理的一种理念、政策和措施。关于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从广义上讲,政府或研究机构要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行全面的衡量和评价就必须从大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入手拟定指标。从狭义上讲,大学国际化指标是对中国大学在全球化进程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通晓国际规则等方面进行评价的一套方案。国际化评价指标和国际化指标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国际化水平程度的认可标准,后者是指国际上评价大学国际化水平的一个广泛的、统一的国际认可标准。
三、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的设定及意义
(一)大学国际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大学国际化水平与欧美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评价方法也有差异,因此,我们要结合国际规则和实际国情来考虑。大学国际化评价对大学主要起引导作用,大学自身也非常注重国际化评价所带来的激励机制。关于大学国际化标准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先生提出的三个标准: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美国教育理事会于2001年发布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调研和统计报告指出,美国大学国际化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本土学生的外国语学习,出国留学生教育(包括学者访问),课程的国际化,在招生方面对学生国际化特质的要求,教育交流活动(包括外国留学生教育和学者来访),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专项支持和资助,劳动力市场对国际性人才的需求。在评估指标的制定上,美国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专科学院三类不同院校选用不同的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每一类院校中区分出国际化高度活跃的评估指标和活跃度低的评估指标, 总结高度活跃的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行之有效的策略, 旨在改善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评价指标,并公布评估结果和提出建议。[10]
(二)对大学国际化的判断,不是评估的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和引导
推进大学国际化引导作用的效益是隐性的,因此有必要强化其重要性。按照国际惯例,对大学国际化的审视多从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人员交流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项目四个方面来考虑。欧美国家多从国际标准下的国际化水平/程度方面进行量化和细分,而我国相应的评价标准还没有那么具体,有量化标准不足或标准较模糊之处。因此,具体标准要将国际通行做法同中国文化传承相结合,从大学的国际战略、组织机构国际水平、教学国际程度、国际项目与绩效等方面来设定[11],综合衡量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及其国际影响力。
(三)通晓国际规则是制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重要因素
关于大学国际化的具体评估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国际化定位与发展战略,国际合作的具体措施,国际化成果,国际化产生的绩效。另外,还要结合高校的自主预评结果、指标考察结果、调研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周满生:教育国际化:概念、特征与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 [查看详情]
当前国际教育发展主要特点和趋势综述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各国的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作为社会的子系统,... [查看详情]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本文为沙特阿拉伯王国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校长钱缪(Jean-Lou Chameau)先生2014年在北京大学的英文演讲翻译稿,经演讲者授权在《世界教育 [查看详情]
陈平原:从清华、北大的大学章程看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今天大学潮流的变革取决于政府的忌惮,政府在主导,已经在逐步的放权。第二是高校努力,依法办学,力争自主管理。第三是社会提供咨询, [查看详情]
周祝瑛:两岸大学生交流研究
一、前言 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治,形成长期对峙状态,直到1987年台湾地区戒严令的解除,双方关系才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91年,台 [查看详情]
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美国大学协会
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成立于1900年,是由北美地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组成的专业协会。作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群体,AAU的宗旨是提升大学的学术研究和... [查看详情]
大学强则国家强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先导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