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与学校教育变革(下)—— 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
作者:郭伟 李广平 编辑:郭伟 李广平 2016-10-10 15:45:24 来源:郭伟 李广平 /采访、整理
导读
在专访中,余教授指出,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学、课程、学习、管理、评价、学校的转型,同时使教育信息化的思路和理念转型;信息技术普及和渗透会改变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变革性的思路。
智慧化校园环境使学校各方面发生变革
余胜泉:第一,教学转型。当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和平板电脑、随处都有网络的时候,他们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机会。这一事实可以促使我们对于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教师作为权威知识讲述者的角色,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现在,很多大学生上课时都喜欢玩手机、电脑。因此,有的教师会抱怨信息技术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实际上,学生在网上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真正要转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原来的讲解型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型。无处不在的电脑和终端会倒逼教师角色的转变,要从知识的讲授者变成学习过程的设计者,要从面向内容的设计变成面向学习过程的设计,要从讲课变成设计学习活动,要从重视学习内容设计、资源设计变成重视活动设计。课前会变成智能备课和电子签到,课中会变成针对性教学、在线教学、深度互动、实时记录、开放资源、个性化指导、过程监控、环境管理,课后变成智能批阅、智能分析。技术不会替代教师,但技术会替代不会用技术的教师。技术倒逼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教学发生转型。整个转型的趋势就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有更多机会表达、动手以及解决问题。教育范式要发生改变,要从“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学生学什么”;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变成符合学生个人特质的知识提供者及辅助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来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第二,课程转型。在线课程将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的常规设置,课程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线上、线下融合。大规模开放课程将融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的常规和常态设置。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承认学生获得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计算机课程学分,学生不需要再学习相关课程。像高考改革,有一些学校会出现学生科目选择不平衡问题,有些科目没人选,有些科目选了却没教师教授,这要怎么解决?事先通过网络开设一些课程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教师拿课堂讲课一样的时间、精力去教授一门在线课程,其教学效果一点也不比传统课堂差。例如,如果学生坚持使用一些英语学习软件,学习效果会很好,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部分职能慢慢会被电脑取代。大规模开放课程也将融入我们的生活。翻转课堂不仅意味着课堂上课和课后做作业次序的颠倒,实际上是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课程实施在智慧校园的环境下会发生有深远意义的转变。课程实施在发生变化,学生不是为了未来生活而学习,而应该是学习就是生活,学习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生活形态。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区,接触蕴含知识的真实活动,实现知识的情景化和社会化运用,要采用项目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空间并拥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可通过信息技术把知识情景化,通过情景化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把外部环境变成一个可以探究的学习环境。比如,北师大做过一个消防安全教育实验,在一栋教学楼里设有消防栓、防火门、疏散标志、灭火器等,在这些地方贴上二维码,每个二维码后做了一个课件,学校组织学生沿着防火通道走一圈,当学生走到疏散标志的地方,拿手机一拍,立马就出现一个课件,如何应对火灾、指示标的情况等知识会通过移动技术被推送到真实场景中。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一些内容的编辑以及活动的设计,学生在真实的场景扫描提取内容,并且与学习者进行互动,这就是典型的把真实场景变成可探究的智慧学习环境的做法。当然,除了用二维码,还可以运用射频识别标签、未知感知等多种技术。
第三,学习转型。与学习和教育相关的许多活动都会发生在教室之外,兼容真实生活体验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形态,正规与非正规学习方式正在互补融合,尊重个体特征的个性化学习将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新的学习形态将会出现,比如个人学习、移动学习、协作学习、学习者自立目标的学习、网上研讨的学习、社交学习、仿真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当每个学生都有移动终端以后,学习形态将会多样化。面对愈来愈多的学生拥有手机和平板电脑,学校将会越来越开放校园空间,要像建设实体校园文化环境一样去建设校园网络空间,通过网络传播校园文化。学生带着电脑进入学校以后,可以看到实体的校园文化,还可以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电脑来上课,学校应该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的政策。作为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不应只是以影响教学秩序、分散注意力去禁止,而是要想办法利用网络推送课程,使学生利用移动终端、个性化的信息设备获取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拥有教学社群,学习班级文化,把虚实结合在一起,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环境和无缝的生态空间,创造丰富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交互,优化教学效果,降低学校设备配置成本。未来的课堂富有挑战性,培养学习智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要发展技术时代的技能,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协作能力、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公民素养。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全面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科思想、基本活动体验,要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双基”变成“四基”“四能”。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枯燥乏味,不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如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学习活动、准备资源和学习工具,让学生一步一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有更多机会交流、表达、自主学习以及运用和迁移知识,那么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能够得到较大提高。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培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无处不在的终端,开放校园网络环境,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这是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四,管理转型。云平台可以为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各种安全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教育运行情况,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远程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全方位的、随时的远程监督和指导;各种可视化平台可以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整体管理趋势要从基于经验的决策转到基于数据的智慧科学决策。例如,深圳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了关于深圳学校的布局调整研究,缘由为深圳流动人口比较多,经常会出现某个区学位不够的情况。研究通过深圳市人口和房屋数量实时统计、年龄分布动态统计、市内人口迁徙的情况、人口迁入迁出的动态数据以及市内跨区工作的情况,以及城市的公共开支预算、深圳学校的分布数据、深圳城市市政数据,最后形成一个学位地图。如果某一区域出现学位紧张,就会预警,进而加大资源投入,还可以预测下半年或明年学位的地区差异。以前的布局调整主要靠教育局决策,而现在是基于多渠道的数据汇集和计算,最终形成教育需求动态地图,相对来说准确多了。另外,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频发,为了防止跳楼等悲剧发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做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心理异常、有抑郁症或狂躁症的人,有特定的上网模式,比如一分钟打开几十个网页,或半夜两三点上网。通过采集学生上网的数据,可分析学生属于哪一种心理疾患,如果发现同学有这种倾向就赶紧告诉心理辅导教师,及时干预。这种安全预警把事后补救变成事前预警,这就是智慧管理。再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奥斯汀皮耶州立大学,大学顾问使用“学位指南针”软件系统,采用预测分析技术,帮助学生确定他们要获得学位所需完成的课程以及选择哪些课程更容易成功。这个数据系统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辍学率。
第五,评价转型。借助技术来测量学习过程相关的内容,并通过获得的数据持续改善各级教育系统。例如,通过采集和计算学习过程中的考试数据、作业数据、交互数据、网络行为数据、认知投入数据,可以实现精准的个性化评价,使评价从经验主义转到数据主义,精确到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这些数据推送个性化内容,教师可对每一个学生有精确的理解,实现从经验主义到数据主义的转变。比如,可汗学院开发了知识地图系统,每一节微课都有相应系统,通过练习系统记录数据,可以分析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根据每一个学习者的知识点掌握状态来推荐学习者应该学习的内容,这就是技术的进步。今后,学生完全可以做个性化的作业,会的知识就不用再学了,不会的需要加强练习,降低考试和作业的总量,提升考试和作业的针对性。评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不仅让教师给学生评价,还要学生互评。以前根本做不到这样,而现在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做到。慕课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同伴互评”。比如,学生做的作业数字化以后,电脑自动分配学生,每一份作业由几个同学来改,每一位同学至少批改十份作业,大家相互评判,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得出平均分,最终学生给出的成绩和教师评的差不多,数据有很强的一致性。学生评价、改作业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态。比如,芬兰高中强调用大数据揭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数据进行自我评估,目的是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有所提高。每个学生都知道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需要期末考试。这是一种评价方式的变革。总体来说,教学评价要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持续跟踪记录;要利用技术收集、判断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诊断性评价;学习系统掌握更多关于学习者能力和水平的信息,为其提供越来越个性化的支持;实现基于网络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评价等。
第六,学校转型。智慧教育时代,学校的组织形态、组织结构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到,以蒸汽机、铁路为代表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石化为核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信息、互联网、航天、3D打印为代表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从流水线生产到个性化、柔性化、智能化制造,分布式和个性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核心特点,个性化是时代的主心词。但是,当前教育还处在流水线时代,学生在学校一待就是3~6年,有固定的流程、路径和课程,学生没有选择。大家觉得这很正常,认为学校就是这样。就像在一个餐馆里,如果老板要求顾客反复吃同一道菜,我估计没一个人愿意,顾客肯定希望有自己的选择。在学生也同样希望有自己的选择。在现在的学校,没有任何选择性。这个矛盾实际上是未来教育选择合适课程以适应儿童的发展,还是儿童去适应固化的学校?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有点荒诞不经,但实际上,这正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变化的基本趋势。教育体系越来越柔性化、个性化,学校的组织形态也围绕这个趋势进行变革,学校赖以存在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总是认为,教育必须将学生集中到一个地方,在相同时间学习相同内容;采用基于年龄、学科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对同一学习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这是学校建立的基础,而这两个基础正在被颠覆。互联网可以使我们不一定要在一个地方学习,而是可以使我们每个人获得个性化的反馈,实现自己个性化的路径。它会对教学组织形态产生意义深远的变革性影响。21世纪中后期将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她们将展示一系列重组教育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学习时间或其他因素来组织学习,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固定的课程节奏来组织;学校将网络学习融入其中,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以及更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变化。或许在未来学校、未来的教育中,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学生的个性、兴趣,以及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或许未来的学校形态是自组织的,在基于大数据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结构特征、认知风格的前提下,学习者完全可以自主组织自己的学习背景、课程活动和课程结构。
智慧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余胜泉:智慧教育的时代,教学、学习、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学校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形态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教育信息化努力的方向,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提高现有业务的效率,当信息技术跟教育融合以后,它会改变现有的业务流程,创造出新的业务形态和新的教育服务形态,也就是形成流程变革,实现业务形态变革,这就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信息技术普及和渗透还会改变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变革性的思路。
如果过去10年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已有的模式、方法和流程,未来10年的智慧教育就是要用信息技术颠覆现有的流程、模式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秩序、文化、范式、模式,这就是智慧教育的追求,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我国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方向。信息技术不仅是能解决教育某一问题的工具,还会推动教育系统性的变革。
至于这个变革未来究竟是什么形态,我做了一些简单的预测。如果每个学校都把信息技术与主要的教学任务融合,就能推动流程变革。虽然现实情况是信息技术在绝大多数学校还处于边缘位置,但是我们要坚信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努力前行,前行就是新的天地。
采访、整理/郭伟 李广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文章关键词:
学校教育
智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