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竞争性申请和择优选人稳定支持是科学研究中常见的两种经费使用模式。它们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科研资助管理必须要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研究过程。
科研能否取得预期成果不像学生参加考试成绩可以立见高下,反而像人生一样需要始终如一的坚持和积累,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史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终其一生不过是提出一个重大发现或者理论,已经可以改变世界,彪炳史册。显然,科研工作者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没有勇闯“无人区”的执着坚守,就不可能有大作为。
科研经费竞争性申请使得研究者不断面临竞争的压力,必须不断写项目、申请经费。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鼓励了研究人员积极进取的精神,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由于竞争激烈,仅有优秀的研究提案才能获得经费支持,这也有助于确保经费被投入到具有潜力和质量的研究项目中。此外,科研经费竞争性申请也有利于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和资源管理的能力。
然而,科研经费竞争性申请也存在一些劣势。首先,该模式下的科研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项目申请,包括撰写研究计划、文献综述、预算等,这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可能影响到实际的科研工作。危害更大的是,一些科研工作者片面追求高产出、收益快,只要有科研经费立项指南发布,本来前两年是研究金属材料的,这次遇到了非金属材料有经费可立项,马上申请研究非金属材料,再过两年又遇到了其它领域的经费立项,他又转行其它领域的研究。项目申请竞争导致个别研究人员东一榔头西一棒,热衷于东拼西凑、裁剪粘贴,如此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的做法,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深入研究,不能长期积累,严重影响创新成果产出,也有悖科学精神和科研操守,必须予以纠正。
此外,由于资金有限,许多有潜力的研究项目可能因为竞争激烈而无法获得资助,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无法得到支持和开展。科研经费的不确定性也给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压力和不稳定感。
与之相对,择优选人稳定支持的模式更注重稳定地资助一部分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团队。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为研究者提供了更长期、更稳定的资金支持,让他们能够更专注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此外,稳定的经费支持也能够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有利于长期的研究成果的积累。
当然,择优选人稳定支持模式的劣势也比较明显。首先,资源有限,可能会导致一些优秀但未被优先选中的研究者无法得到资助,从而限制了一些潜力和创新的发展。此外,长期的稳定支持也可能导致一些研究者在舒适区停留,缺乏进取心和创新动力,从而影响科研进展。
长期以来,高校获得的科研资助以竞争性经费为主,缺少稳定的经费资助。受竞争性经费特别是分散化科研项目经费支持机制影响,高校自身难以从战略角度对科研工作进行长远系统规划,科研活动缺乏战略目标与使命方向,任务组织和实施缺乏相应配套机制,从基础条件上无法满足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支撑。因为缺乏稳定经费支持,高校科研人员需要到处“化缘”,不利于形成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综上所述,科研经费竞争性申请和择优选人稳定支持是两种不同的经费使用模式,各自都有优劣势。科研经费竞争性申请鼓励了研究者的进取精神,但也带来了一些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性。而择优选人稳定支持模式则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支持,但也可能限制了一些潜力的发展。
科研领域的适度竞争会产生正面影响,提高研究工作质量和进度。过度竞争的压力就可能使正常的研究工作走向歧路,导致发生学术不端。在实践中,可以综合运用这两种模式,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一是构建稳定性经费为主、竞争性经费为辅的资助方式。充分发挥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的重要作用,探索通过与地方财政联合的方式,给予地方高校适当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有企业、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投入。二是注重短期效应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完善科研资助激励体系。部分行业特色高校还可基于学科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系统性布局技术攻关战略方向,引导科研活动向学校发展方向靠拢,引导创新团队聚焦重大需求提炼研究方向,推进团队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