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树立科研诚信和学风自律,必须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加强学术监督和惩处机制建设,使从事学术造假的人有所忌惮,不能且不敢为所欲为,防止学...[详细]
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科研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必须发挥学术团体的自律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努力营造一种公平透明、诚信无欺和...[详细]
科研不端行为通常是指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学术共同体公认的道德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详细]
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详细]
学风问题受科研立项和成果评价导向的影响很大。无论媒体和领导多么乐观,客观地讲,学风没有根本性好转。其矛盾的本质在于科技管理部门还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想问题、...[详细]
为了有效预防和依法规范处理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扭转学风不良发展趋势,促进科学研究良性发展,教育部近日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自20...[详细]
当科学活动由少数社会精英的兴趣爱好转变成千百万人谋生的职业时,知识生产与利益直接挂钩、科研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科研成就带来显赫的社会荣誉,导致科研人员的诚实...[详细]
尽管科研领域的适度竞争会产生正面影响,提高研究工作质量和进度,但过度竞争的压力就可能使正常的研究工作走向歧路,导致发生学术不端。[详细]
学术不端行为高发和屡禁不止,说明我们的管理制度有根本性缺陷。现行的科研管理方式是从工业管理方式模仿出来的,目标、经费、进度计划定得非常死板,好像这样做科研人...[详细]
本讲堂昨天发布了关于《教育部对《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短文,引起了网友、群友的关注。该短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新华社通稿,准...[详细]
教育部本月13日通过新华社向社会公布,拟对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且情节严重的责任人给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或开除、解聘处理。[详细]
国家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科技设施和环境条件不断优化,我国基础研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总体上进入从量的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跃升阶段。[详细]
通俗地讲,“学术不端”的另一面,是“端”。这一个“端”字,实际上是要求遵循科学的理性特征,是基于常识、伦理、逻辑、质疑与实验的判断结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