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在地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动因及启示
摘 要:在地国际化作为一种低成本、全覆盖的国际化教育范式日益引起关注,欧洲实践发展之迅速尤其备受瞩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欧洲在地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动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地国际化在回应社会经济变革、专业支持、技术赋能方面的卓越表现。其中,欧盟一体化进程为其提供动力、资源和能力基础;专业支持为其提供实践指南;虚拟互访扩大受益面并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对我国推动在地国际化实践有诸多启示:从战略高度定位在地国际化的价值,汲取发展动力;加强平台建设与研究支持,推动专业化发展;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推进路径创新,拓展服务的时空范围。
关键词: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地国际化;课程国际化;虚拟互访
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房欲飞,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以‘在地国际化’加速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编号:BIA210182)
1999年,针对传统上以跨境流动为主的国际化教育范式受益面过小的弊端,尼尔森提出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的概念,旨在通过为绝大多数没有机会跨境流动的毕业生提供国际化教育,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为这个需要全球思维和行动的世界做好准备。[1]随着全球化进程对学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能力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地国际化作为一种低成本、全覆盖的国际化教育范式正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冠疫情暴发后,面对疫情导致的国际人员流动的不确定性,对在地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又获得了新的动能。
对于在地国际化,目前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大致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活动取向,以尼尔森的经典定义为代表,即“教育领域中除海外流动之外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2]。另一种是课程取向,以琼斯和贝伦的定义为代表,即“在国内学习环境下有意识地将国际性和跨文化维度整合进面向所有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的过程”[3]。本研究统合两种提法,给出如下操作性定义:基于本土可及的国际资源提升本土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以达成培养全体在校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之目标。
在当前全世界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版图中,欧洲以其最先提出在地国际化概念及发展速度之快备受瞩目。探究其在地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对于探索在地国际化的实践规律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特做此尝试,以期对我国正在兴起的在地国际化有所启示。
一、在地国际化在欧洲的兴起与迅速发展
1999年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尼尔森提出在地国际化概念以后,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成立在地国际化特别兴趣小组(Special Interest Group)。2000年,该小组的5名指导专家发布在地国际化意见书,详细阐述该概念的相关观点及实施建议,许多国际学生办公室的员工和管理者随之积极将其付诸实践。[4]此后,其相关术语和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欧洲、国家和高校的政策文件中。[5]2014年,在地国际化被首次纳入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综合战略《世界图景中的欧洲高等教育》(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该战略提出“推进在地国际化和线上学习”,将在地国际化作为致力于改善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优先领域之一。[6]
截至2015年,已有56%的欧洲大学将在地国际化纳入学校战略规划,64%的学校称将会采取实质行动来推进这一进程。[7]例如,《西班牙大学国际化(2015—2020)》在四大行动支柱的第一条“建立和巩固高度国际化的大学体系”中直接提出在地国际化的分目标。超过一半接受调查的芬兰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者认为,在地国际化是他们所在机构的战略优先事项。[8]奥地利大学制定一系列在地国际化的举措。在地国际化在荷兰的高等教育政策文件中得到相当多的关注。[9]另有一些战略文本、项目或计划,虽然未以在地国际化命名,实际上却属于在地国际化的范畴。例如,《荷兰高等教育国际化议程》强调,高等教育机构应把国际化元素整合进课程,为学生、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语言培训、跨文化技能培训和教学培训[10];芬兰教育部发布的《2009—2015年芬兰高等学校国际化战略》提出五个发展目标,其中第四个目标是促进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积极培养国际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移民背景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促进其对多元文化主义持积极态度[11];2017年,德国校长联席会议建议“应为德国所有学生提供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角课程”,包括重新设计现有课程,将国际和跨文化元素嵌入所有学科的核心课程,在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评估中纳入国际学生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支持教师开发和实施国际课程,并将数字化教学手段和国际实习纳入进来[12]。截至2018年,欧洲地区有76%的高校在全部课程中以全球学习成果为主要观测点,较2015年增长12%[13],而课程及其学习成果的国际化是在地国际化的核心领域。
综上所述,在地国际化已经在欧洲“落地生根”,并蓬勃发展,使欧洲成为当今世界在地国际化最为自觉的实践区域。
二、欧洲在地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动因探析
本研究对欧洲在地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动因探析,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过程中,运用定性研究中的经验分析法,以作者本人掌握的该领域的理论与比较研究经验为基础,寻求推动欧洲在地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综合而言,本研究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内外因推动欧洲在地国际化的迅速发展。
(一)欧盟一体化进程提供动力、资源和能力基础
与美国自发的在地国际化兴起路径不同,欧洲的在地国际化演进伴随着更多的自觉意识,其在地国际化战略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及相关教育政策的演进为其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整个发展过程中,一些超越国家层面的战略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1.欧盟一体化进程提供动力基础
1957年通过的《罗马条约》,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此后,欧盟始终围绕建立“欧洲共同体”、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目标而不懈努力。[14]在不断扩大与深化合作的过程中,以欧盟为轴心的欧洲内部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提高了人们的流动性,带来劳动市场的一体化,也日益需要具有理解不同文化和适应不同文化能力的人才,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成为大势所趋。虽然1987年以来“伊拉斯谟”系列计划(Erasmus Programme)通过推动跨境流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教育机会,但以这种方式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比率一直比较有限,即使能够实现欧盟设定的到2030年20%的毕业生有出国留学经历的目标[15],现实中没有机会跨境流动的学生依然占绝大多数。为增强毕业生在一体化劳动市场上的就业能力,为所有在校生提供国际化教育机会就成为必须,在地国际化由此获得现实的动力。
2.多元文化社会提供资源基础
与跨境流动不同,在地国际化是利用本土的国际资源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教育过程,对本土的国际资源要求较高。在这方面,欧洲内部的一体化进程带来的移民流动催生了多元文化交汇的形态,被认为有助于在地国际化和多样性。[16]同时,“伊拉斯谟”计划、北加流动(NordPlus)计划等带来的学生流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化,从而为高校充分利用内外部的异质文化资源提供条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瑞典马尔默大学启动在地国际化战略时,所在的马尔默城大约有30万常住人口,城市中35%的人口是来自170个不同国家的移民。因此,这所大学的大部分预期学生群体都具有不同于传统瑞典学生的文化传统,这就为在地利用多文化资源推动国际化成为可能。在推进在地国际化的过程中,马尔默大学充分利用所在城市的跨文化资源,如设立著名的“夜莺指导计划”(the Nightingale Mentoring Program),让在校生与城市中的移民子女配对,定期给予他们陪伴,同时增进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3.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思想与能力基础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与跨境国际化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场域,却同属高等教育国际化范畴,二者相辅相成。在地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离不开高等教育跨境国际化创设的制度基础和政策工具,以及高校本身在内部治理观念上的转变。[17]
自1976年欧盟通过《教育领域的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行动以来,先后通过《里斯本公约》(1979)、《欧洲共同体高等教育备忘录》(1991)、“苏格拉底”项目(1995)、《索邦宣言》(1998)、《博洛尼亚宣言》(1999)、“伊拉斯谟世界计划”(2002)、《鲁汶公报》(2009)、“全民伊拉斯谟”计划(2012)、“伊拉斯谟+”计划(2014)等加强欧洲内部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20多年来,国际化一直是欧洲政策制定者和大学议程上的首要任务之一。[18]
各成员国在不断适应欧盟层面的国际化政策过程中,其国际化办学的意识、基础设施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为进一步推进在地国际化准备了较好的思想与能力基础。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命题的强调,也为在地国际化聚焦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价值导向。正如我国学者郑淳等所指出的,“在欧洲博洛尼亚进程背景下,欧洲高校在内部治理观念上的系统性转变以及欧洲各国政府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及设定的政策工具均成为开展在地国际化实践的重要基础”。[19]
(二)从欧盟层面到非政府组织为具体实践提供专业支持
在地国际化概念提出以后,得到实践领域的广泛认同。为推动其实践,从欧盟层面到非政府组织,都提供了较多的专业支持,尤其是欧洲国际教育协会。尼尔森提出在地国际化概念后,欧洲国际教育协会就随即成立了在地国际化特别兴趣小组,以为实践提供专业指引。该领域影响深远的在地国际化意见书由该小组的专家起草。随着在地国际化实践的逐步推进,特别兴趣小组凝聚了这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在面向院校层面的指导与培训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2006年,欧洲国际教育协会开始提供关于在地国际化的培训课程,并于2007年发布在地国际化的“工具包”。后来又通过提供在线学院(online academy)、网络研讨会(webinars)、机构内训(in-house training)、专题研讨会、最佳案例、专家小组支持等方式,为高校开展在地国际化提供培训和咨询,具体内容涉及如何推动在地国际化、如何促进学校的全员国际化、如何在机构中启动虚拟互访(virtual exchange)①等。欧洲国际教育协会现有66位培训师,囊括了在地国际化领域的主要专家学者,其中不乏在在地国际化方面具有丰富领导经验的大学校长或其他层次的领导。为认可高校在包括在地国际化等方面的国际化战略中的出色表现,2012年,欧洲国际教育协会还推出了国际化创新机构奖,年度获奖者将会受邀分享其成功经验。2022年9月13—16日在巴塞罗那召开的第32届欧洲国际教育协会年度研讨与博览会(The 32nd Annual EAI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也专门设立在地国际化专题,其内容涉及各国在地国际化的最佳案例、实证研究结果、全员参与的路径探索、数字技术的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国际化技能培养的在地国际化等。
除了欧洲国际教育协会的专业支持外,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也为在地国际化提供了资金与研究支持。2016—2019年,欧盟“伊拉斯谟+KA2”(Erasmus+ Programme Key Action 2)高等教育战略伙伴关系项目资助了一项名为“推动大学向国际化的系统转变”(Systemic Universities Change Towards Internationalization)的培训课程,该课程面向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试图解决他们在国际化过程中被忽视的问题,通过向他们提供与大学国际化进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他们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其后续项目“推动大学向学术界国际化的系统转变”(Systemic University Change Towa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Academia)正在关注学术人员的国际化,实施周期为2019—2022年,其目标是增强学术人员的国际化能力,促进其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国际化。
2018年,“伊拉斯谟+”计划资助了“在地国际化路径与工具”(Approaches and Tools for Iah)研究项目。该项目的核心是为希望审查和改进在地国际化实践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发以下工具:自评工具、“大学经历国际化”的课程框架和证明在地国际化进展的证据框架。[20]其中,自评工具旨在为在地国际化的整体实施提供参照的基准,课程框架为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进展框架为改善在地国际化的交流提供成效依据。目前该实践工具已经在欧洲得到广泛的应用。[21]
除了欧盟层面的专业支持外,荷兰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组织(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Nuffic)也将推广在地国际化作为其核心使命之一。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了在地国际化专题页面,为实践者提供关于在地国际化的操作指引、相关资源和案例链接。2014年,Nuffic还对在地国际化的院校政策和实践形态进行了一项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支持和培训教师、将国际学生的知识纳入课堂、制定评估方法来衡量所获得的国际和跨文化能力等建议。[22]
(三)虚拟互访扩大受益面并保障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由于物理流动受益面较小,为了让没有机会流动的学生受益于与其他成员合作互动的好处,借助于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虚拟互访项目应运而生。这种在线学习方法已经在大学教育中出现了20多年[23],欧洲较早地对这种国际化教育形式做出反应。早在2006年,欧盟苏格拉底项目的“在流动”(Being Mobile)课题组就研究出版了《虚拟流动:最佳实践手册》(Virtual Mobility: a best-practice manual),该手册分门别类地提供了一些虚拟互访的最佳案例。2015年,欧洲议会发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报告指出:有必要更加重视数字和混合学习,将其作为补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工具,不仅通过慕课,而且通过虚拟互访和协作在线国际学习。[24]2018年,欧盟设立了“伊拉斯谟+虚拟互访”(ERASMUS+Virtual Exchange)计划,该计划在青年组织和大学的协同下,旨在加强来自欧洲和南地中海的年轻人之间的跨文化接触和对话。自2018年以来,已有2.4万多名年轻人参与该计划,并与大学和青年组织建立了250多个合作伙伴关系。远程合作组织“单方合作”(UNICollaboration)在其官网呼吁:欧盟应通过下一个“伊拉斯谟+”计划进一步推动这种形式的在线学习。
新冠疫情使欧洲国家从国际流动性到伙伴关系管理的方方面面受到影响。[25]作为加强欧洲身份和促进与邻国理解和合作基石的物理流动开始面临压力,虚拟互访在这个特定时刻成为保持国际教育和维持国际交流的“急救箱”,从传统流动形式的重要补充走向“前台”,其实践项目也日益增多。如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虚拟互访项目的数量已翻了一番,达到每年80个。[26]在过去的5~10年里,许多荷兰机构已经开发了虚拟移动性项目,如蒂尔堡大学、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内梅亨大学等。[27]未来随着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的实施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虚拟互访还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结论及启示
目前学界的在地国际化研究文献虽然以欧洲居多,其中不乏对具体国家在地国际化的现状研究和个别院校的案例剖析,但从整体上对欧洲在地国际化迅速发展经验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付阙如,本研究首次进行了相关探索。
基于现有的学术文献、调查报告、相关政策文本、主要专业支持平台的官网等资料,本研究从社会经济动因、专业支持、技术赋能三个方面考察了欧洲在地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欧洲在地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良好的社会资源“土壤”,但也离不开专业支持及与时俱进的路径创新。研究结论虽然源于欧洲的特定区域背景,却对我国推进在地国际化实践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从战略高度定位在地国际化的价值,汲取发展动力
通过社会历史的考察,本研究发现欧盟一体化进程对欧洲在地国际化兴起与发展的影响。欧洲的在地国际化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紧密配合与依靠欧盟一体化战略,从中汲取动力、获取资源,从而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地国际化虽然看似微观院校层面的实践,实际上却与宏观的经济社会背景提供的动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想成功地推动在地国际化发展,有必要跳出教育领域,从更高层面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定位其战略价值,把在地国际化放在全球化世界和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疫情后的地缘政治变局、高等教育普及化等背景下进行发展规划,获得强大发展动力。
(二)加强平台建设与研究支持,推动专业化发展
对于专业支持之于在地国际化发展的价值,欧洲的实践给予了极有显示度的答案。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专业支持是在地国际化实践推进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因为在地国际化系通过整合校内外国际资源进行国际化教育的实践,虽然无需专门设立项目,却有着相对独立的实践规律,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指引,很容易改革受挫甚至难以为继。而且,世界各地的在地国际化虽然有其共性的一面,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却有着不同的表达形态及适应性路径,通过专业研究进行本土化探索,也是保障其实践成效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欧洲通过专业的平台与研究支持推动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
我国可加强对在地国际化的知识分享和实践推广,开发课程或工作坊以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研究的支持。
(三)充分利用ICT推进路径创新,拓展服务的时空范围
欧洲经验表明,虚拟互访既可以扩大国际教育机会,又可以保障在地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可谓有效地拓展其服务的时空范围,在扩大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关于ICT应用场景的诸多探索中,在地国际化尚是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领域。因此,我国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决策者有必要更充分地认识到虚拟互访在变革在地国际化方式、扩大国际教育机会中的价值,通过一定的政策导向畅通教育行政部门对虚拟互访探索的支持,对那些积极开展虚拟互访的教师予以制度性激励,以免尝试者在努力没有得到回报或支持而放弃。[29]在非语言学习领域,虚拟互访对伙伴班级和课程体系的匹配度要求较高,仅靠教师自发、主动地去找适合的资源尚存很多困难,院校层面搭建相应的平台十分重要。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有必要鼓励二级学院加强专业认证工作,积极寻求与境外同类院系的合作,争取学分互认,使专业学习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增强学习材料匹配的便利性,畅通虚拟互访的障碍。在与伙伴院校的具体合作计划中,专门就虚拟互访的环节进行设置。条件成熟的时候,甚至主动发起政府主导的相关推进项目,或者评选最佳案例,以推动实践的蓬勃开展。
注释:
①虚拟互访,有时也称“虚拟流动”(virtual mobility)、在线跨文化互访(online Intercultural Exchange)、跨国虚拟互动(Transnational Virtual Exchange)、协作在线国际性学习(Collaborative Online International Learning,COIL)等,指的是把结构化的在线跨文化合作融入本土课程的教育设置,即基于学生与其他学习者进行结构化的在线跨文化对话,让学生无需发生形式上的空间位移就能获得跨文化交流体验。
参考文献:
[1]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ow to implement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EB/OL].(2018-02-13)[2021-12-18].https://www.eaie.org/training/webinars/webinar-detail/implement-internationalisation-home.html.
[2][21]房欲飞.“在地国际化”之“旧”与“新”:学理思考及启示[J]. 江苏高教,2021(8):41-45.
[3]BEELEN J, JONES E. Redef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M]//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Cham: Springer, 2015: 59-72.
[4]CROWTHER P, JORIS M, OTTEN M, et al.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A position paper[R]. Amsterdam: EAIE, 2000: 1-46.
[5][8]DE WIT H, HUNTER F, HOWARD L, et al.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EB/OL]. (2015-07)[2022-02-11].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STUD/2015/540370/IPOL_STU(2015)540370_EN.pdf.
[6][7]SURSOCK A. Trends 2015: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R]. Brussels: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2015: 45.
[9][27]VAN GAALEN A, GIELESEN R.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Dutch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M]//JONES E, COELEN R, BEELEN J, DE WIT H, et al. Global and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Leiden: Brill, 2016: 149-154.
[10][17][19]郑淳,闫月勤,王海超. 在地国际化的概念演进、价值指向及要素条件——基于欧洲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思考[J]. 江苏高教,2022(3):34-42.
[11]王俊.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战略探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0,37(6):256-259.
[12][22]WEIMER L, HOFFMAN D, SILVONEN A.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in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EB/OL]. (2019-05-15)[2022-07-05].https://julkaisut.valtioneuvosto.fi/handle/10024/161606.
[13] GAEBEL M, ZHANG T, BUNESCU L, et 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R]. Brussels: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2018: 35
[14]李英.“伊拉斯谟+”计划: 欧盟高等教育政策新进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12): 89-94.
[15]HEES V V. Making mobility more inclusive: towards more targeted support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EB/OL]. (2022-05-30)[2022-06-18].https://eua.eu/resources/expert-voices/280-making-mobility-more-inclusive-towards-more-targeted-support-for-disadvantaged-students.html.
[16]EUA response to EU action plan on integration and inclusion[EB/OL]. (2020-12-04)[2022-06-08]. https://eua.eu/news/608:eua-response-to-eu-action-plan-on-integration-and-inclusion.html.
[18]POPENICI S. The moving target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EB/OL].(2015-10-07)[2022-07-21].https://www.eaie.org/blog/the-moving-target-of-internationalisation-in-higher-education-in-europe.
[20]ALMEIDA J.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an epistemology of equity[EB/OL].(2018-06-07)[2022-03-18].https://www.eaie.org/blog/internationalisation-at-home-an-epistemology-of-equity.html.
[23]O’DOWD R. Virtual exchange: how can it internationalise your university?[EB/OL].(2017-09-11)[2022-08-01].https://www.eaie.org/blog/virtual-exchange-internationalise-university.html.
[24]BITTERER F, GROSSKREU V, KÖSTER M, et al. 3 approaches to promoting virtual mo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EB/OL]. (2021-10-19)[2022-07-10].https://www.eaie.org/blog/promoting-virtual-mobility-higher-education.html.
[25]DINZ M. Internationalisation: rooted in resilience[EB/OL].(2020-11-05)[2022-07-09].https://www.eaie.org/blog/internationalisation-rooted-resilience.html.
[26]ZADRAVEC K A, EVEKE DE LOUW, ALFONSO DIAZ SEGURA, et al. Finding your tribe: the power of communities[EB/OL]. (2022-05-03)[2022-07-08].https://www.eaie.org/blog/communities-practice.html.
[28]REIFFENRATH T, DE LOUW E, HAUG E. Virtual exchange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the perfect pairing[EB/OL]. (2020-10-08)[2022-07-09].https://www.eaie.org/blog/virtual-exchange-internationalisation-at-home.html.
Reason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Europe
FANG Yufei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Shanghai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s,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s: As a low-cost and full-coverage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has increasingly attracted attention, especial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practice. By analyzing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Europe at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s, the 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performance in responding to socio-economic changes, providing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enabli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can be observed. Specifically, the proces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vides the impetus, resources, and foundational capabilities. Professional support offers practical guidance. Virtual exchanges expand the beneficiary pool and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China: strategically positioning the valu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to gain development impetus; strengthe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support to promot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leverag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drive innovation in approaches and exp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ope of services.
Keywords: Europ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 Virtual exchange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王亭亭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