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工程硕士联合培养——以北欧五校联盟为例
摘 要: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变化与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北欧区域内不断进行高等教育的合作与创新,顶尖理工高校合作成立了北欧五校联盟。北欧五校联盟旨在整合五所大学的设施与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五校联盟以“1+1”模式运作,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学生开放,增强了工程知识和资源的流动性,并在与政府、企业的多方力量合作下,成功推动了北欧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北欧五校联盟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马晨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9);苑大勇(通讯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北京 100089)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外教育研究专项2022年度委托课题“基于决策和管理需求的国外教育多源信息研究”(编号:EMIC-YJC-20220003);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全球教育治理研究数据库”(编号:2023JS001)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工程——支持可持续发展》报告,将“工程”表述为“解决问题的知识和实践”,认为“工程”是实现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1]。在贫穷、饥饿、教育鸿沟等不平等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气候环境问题的挑战下,在教育现代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进程中,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工程人才的培养。其中,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是高等教育机构发挥内在优势、向外探求合作的潮流趋势之一。高校通过跨国跨校联合培养等形式达成合作有助于扩大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规模,形成伙伴关系,建立全球网络,促进全球问题的解决。[2]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北欧地区得到广泛实践。由于北欧高度发达的福利制度保障和伴随欧洲一体化而来的高等教育一体化,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成为北欧国家培养创新工程人才、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大路径。
在此背景下,来自北欧四国的五所顶尖理工类高校积极开展区域性大学合作,成立了北欧五校联盟(Nordic Five Tech),成员院校包括丹麦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这五所高校历史悠久,有着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历史沉淀和浓厚氛围,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工程师。顺应北欧地区新战略发展的潮流,五校联盟通过开展多种联合项目和跨校活动支持学生流动。其中,联合培养硕士项目作为其核心项目,支持学生在五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两所大学完成学业,使各校的优质工程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学术兴趣充分结合。该联盟自2006年11月成立以来,已在教育、科研、工业科技发展等领域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创造协同效应。本文在可持续发展视域下,以北欧五所顶尖理工科高校工程硕士跨校联合培养的例子,为大学区域性合作提供参考。
一、联盟成立与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背景
(一)联盟的条件:地理接近、专业互补、价值观共享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四个北欧国家——丹麦、挪威、芬兰、瑞典在高等教育领域也积极寻求合作,旨在降低合作的经济成本和碳足迹,并为学生和教育知识流动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北欧五校都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国际顶尖理工类大学,在具体的学科和设施资源上“术业有专攻”,其合作既可以借助互补优势、推进成员院校资源整合利用、实现科研与学术的锦上添花;又能在推动高校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增强北欧地区大学学位的国际认可度,从而推动新的北欧学位认证点的建设。北欧国家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卡尔马联盟(1397—1523年由丹麦王国、挪威王国、瑞典王国组成的共主邦联)开始,北欧国家就意识到合作结盟的重要性,结盟的领域也逐渐从军事扩展到教育等多个方面。北欧五校联盟的组建与合作建立在北欧共同价值观的前提下,即开放、信任、坚信人人都有价值、注重创意和创新、尊重自然和环境。[3]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北欧五校联盟承担着发展北欧国家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福利保障的义务。北欧四国五校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共同价值使命形成了一幅以地理位置为经、知识为纬、价值观为轴的合作图景。
(二)共同的目标:高等教育影响力与适应性提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突破空间和地理的界限,增强教育流动、追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普遍趋势,这也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影响力和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北欧国家面临高校国际知名度不高,影响力、竞争力不够的困境;同时,维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推进产学研融合和社会转型创新亟需技术大学的联合力量。组建北欧顶尖理工大学校际联盟,实施联合办学是北欧国家应对这一挑战的主动作为。北欧五校联盟成员院校合作提升在国际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和声誉,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人才参与北欧工程项目,增强教育流动性;通过共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项目,整合各校优势资源,提升北欧地区教育和研究的质量与影响力。在科技进步、社会需求和教育模式转变等的挑战下,五校合作可以促进成员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实践分享,推动教育创新与教育适应性的提升,增加北欧地区高等教育与全球交流的机会与影响力。
(三)发展的需要:环境与劳动可持续发展
北欧地区一直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行动,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成为推广可持续发展经验的重要力量。除经济、环境、能源领域,北欧地区的高校也重视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通过各种方式推动高等教育模式不断创新,持续回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目标。北欧五校联盟把可持续发展视为合作的关键,在其《2021—2025年战略》中积极回应北欧部长委员会于2019年发布的《北欧2030年愿景》。[4]这一愿景把教育、创新、科研和绿色创新经济视作北欧未来发展的四大支柱,并致力于把北欧建设成世界上可持续性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五校联盟旨在通过创新和技术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通过环境研究和保护项目,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学研共同发力,增加跨学科合作以及实习实践机会,促进劳动力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二、联盟运作机制
(一)组织架构
北欧五校联盟由年度召开一次的理事会统筹,理事由各成员院校轮流担任,理事会下设联盟委员会负责管理,另设联合秘书处负责协调和监督委员会的各项活动,秘书处五名秘书分别来自五所成员院校。联盟委员会下设四个平行部门,分别为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组、常设工作组、临时任务组和非正式网络部门。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组负责招录和协调培养参与项目的学生;常设工作组负责五校联盟网站开发和维护、质量保障和评估、研究经费安排等;临时任务组负责短期运营的项目;非正式网络部门负责管理五校联盟的外联合作,如参与建立北欧人工智能网络、开设创业教育、推进产业合作等。
(二)资金来源
北欧五校联盟的资金来自内部和外部。联盟运行和主要活动都由其成员院校自行承担成本,如每年举办一次的联合学生活动由五校轮流承担支出,每年选出一所主办院校,经北欧五校联盟委员会批准预算后提供资金支持,但资金仅用于学生活动以及学生流动带来的成本费用。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欧盟给予五校联盟额外的资金支持。在外部支持下,北欧五校联盟拓展了平台,开展了更多样化的活动。例如,2020年春季,五校联盟北欧寒冷气候工程硕士项目获得北欧部长理事会所属机构——北欧应用研究合作组织(NordForsk)的资助,通过丹麦科技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和斯瓦尔巴大学中心的合作建立名为“严寒实验室”(COLDHUB)的北欧寒冷气候工程研究基础设施中心。又如,由欧盟委员会资助的实验研究机构“水下实验室+”(HydraLab+)资助五校联盟于2017年推出的北极海岸和海洋技术联合培养哲学博士项目的部分研究活动。再如,在推动建立北欧人工智能网络的呼吁下,芬兰阿尔托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经遴选确定为创办新的欧洲顶级人工智能研究共同体——埃利斯联盟(Ellis-units)的成员院校,两所大学获得了欧盟120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
(三)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组织委员会
五校联盟开展内部合作受其联盟协定的约束,该协定规定了合作的组织、行政和法律方面的原则。在联盟委员会的管理下,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组还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织委员会。该项目组织委员会由至少三所成员院校组成,其中一所院校牵头担任协调者的角色,指派一名学术协调员和一名行政协调员。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组织委员会负责工程硕士从招生、培养到评估的所有工作;协调院校负责协调管理,讨论合作协议、资金管理等;项目组织委员会内的其他成员院校则需要保证项目在本国获得认证,并为所有学生提供学术支持、咨询等。
三、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机制
北欧五校联盟自建立伊始就启动了诸多联合项目,其中由北欧部长委员会(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资助的联合培养工程硕士项目是其核心项目,由五校联盟内部下设的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组和其项目组织委员会负责。取得本科学位的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在这五所大学内任意选择两所学校修读,最终获得两所大学的硕士学位。这一项目的课程均与技术工程联系紧密,充分利用每所大学的优势和资源,把“可持续”理念融入其中,同时重视尊重学生的学术自主性。从学生录取阶段一直到学生毕业,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均以“1+1”模式运作。
(一) “1+1”学年
五校联盟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包含为期两年的学习,在两所大学各一年。在这“1+1”学年中,学分以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为基准计算。学生第一年需要修30个欧洲学分,第二年需要修30个欧洲学分和30个论文学分,并享有与学校其他学生相同的学术资源和支持服务。除挪威科技大学外,其余四所学校均向非欧盟学生收取学费。项目学生不需交双份学费,但需在参与联合培养的两所学校完成注册。联合培养项目招生时,体现出包容性特点。由于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均以英文授课,为了最大程度上便利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联合项目,五校联盟放松了申请学生的语言成绩要求,学生只需满足联盟委员会规定的最低英文成绩要求即可。
(二) “1+1”学分
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由联盟成员院校中的两所合作承担。完成课程学习的项目学生取得两所大学的学分。两所院校必须指定各自负责进行学分换算的单位。
学生申请项目时直接向第一所培养院校提出申请,并选择好之后第二所培养院校。第一年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到第二所培养院校学习,申请材料也转交给第二所培养院校。当学生完成在第二所培养院校的交流学习,经两所院校互相认证完成学分认定后,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组织委员会的协调员负责跟踪学生的论文工作和毕业情况,并将学生即将毕业的消息通知两校相关机构,完成学分转换认证工作。
如表1所示,不同成员院校使用不同的学分计算方法,如欧洲学分或其他本地标准。挪威科技大学参照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将学生学习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该校将及格分为五个档次,并设定每个档次的人数比率为10%(A档)、25%(B档)、30%(C档)、25%(D档)、10%(E档)。芬兰阿尔托大学使用对应欧洲学分的五级评分制,从A到F分别对应5到0。瑞典的两所院校使用“高等教育学分制”,1个高等教育学分等于1个欧洲学分。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成绩评定等级分为五档:3为良好(对应欧洲学分的D、E)、4为优秀(对应欧洲学分的B、C)、5为卓越(对应欧洲学分的A)和不及格(对应欧洲学分的F)。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成绩评定等级则为: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中等,D为合格,E为及格,F为不合格。丹麦科技大学使用七级评分制度:12(对应欧洲学分的A)、10(对应欧洲学分的B)、7(对应欧洲学分的C)、4(对应欧洲学分的D)、02(对应欧洲学分的E)、00和-3(对应欧洲学分的F)。
表1 北欧五校联盟学分换算表[5]
(三) “1+1”学位
参与联合项目的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要求才能取得学位,论文由分别来自两校的一位主导师和一位联合导师指导,两位导师定期沟通,遵循统一指导框架,确保学生两年的学习成果得到融合,论文分数也由两校一起给出。五校联盟成员院校对于毕业论文的不同要求,如答辩细节、校外评审等。这些规则通常是由学校所在国家立法决定的,因此不能随意变更。参与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的学生将获得联合培养院校的双硕士学位。除学位证书以外,项目还随附文凭补充文件,为参与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注明学习机构名称、项目名称等,提高了学生获得联合学位的透明度和认可度。[6]五校联盟为学生的学位认证提供充足保障,确保其适用欧洲标准化的资历框架。
四、联合培养工程硕士项目特色
(一)聚焦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培养工程人才
北欧五校联盟的联合培养工程硕士项目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均与区域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包括以环境为代表的寒冷气候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工程,以创新能源为代表的聚合物科技、创新可持续能源工程等领域,开设了多样化的工程课程。以北欧寒冷气候工程硕士项目为例,该项目由北欧部长理事会赞助。受益于成员院校在北极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参与项目的学生有机会实地到生态系统脆弱、天气极端的北极参与研究学习,在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地区之一学习与成长,培养成生态友好、技术过硬的工程师,服务北极地区新航运路线开通和采矿勘探,振兴北极地区产业发展。[7]
(二)以跨学科和多学科课程培养工程人才
在联合培养工程硕士项目中,学生需要通过技术学习解决综合复杂的问题,而很多问题都不属于单一学科范畴,而是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通过跨学科和多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例如,联合培养硕士项目中的环境工程涉及气候、能源(可持续能源)、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化学(水资源、土壤治理)等多学科。[8]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和教师合作,拓宽就业机会,并在工作中更加灵活和创新。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共建创新生态系统
产学合作育人、科研育人,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客座教授和前沿的项目工作。北欧五校联盟《2021—2025战略》提出在整个联盟中获得更多与北欧和欧洲的科研资助,积极参与地平线欧洲(Horizn Europe)项目,争取来自欧盟的资金支持和推广。该联盟希望开发“北欧模式”,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构建可持续社区,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机会通过联合培养项目了解、研究和解决真实的问题,在参与科研与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UNESCO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livering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M]. Paris: UNESCO, 2021:7-20.
[2]塔尔·克斯汀, 胡里奥·卢布莱斯, 玛利亚·科尔特斯·普奇,等,编. 加速高校实施“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的教育”:高等院校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南[R]. 郑艺,译. 北京: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2020.
[3]Nordic Five Tech Secretariat. Nordic five tech[EB/OL].[2023-04-21].http://www.nordicfivetech.org/.
[4]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Our vision 2030[EB/OL].[2023-04-21].https://www.norden.org/en/our-vision-2030.
[5]Nordic Five Tech. Handbook for administ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N5T Master Programmes[EB/OL].[2023-04-21].http://www.nordicfivetech.org/-/media/Sites/N5T/Joint-projects/N5T-Handbook-Revised-version-2019.ashx.
[6]LYYTIMÄKI J, LONKILA K M, FURMAN E, et al. Untangling the interactions of sustainability targets: synergies and trade-offs in the Northern European context[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1, 23(3): 3458-3473.
[7]Cold Climate Engineering. Nordic master in cold climate engineering[EB/OL].[2023-04-22].https://www.coldclimate-master.org/.
[8]Chalmer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oint nordic MSc[EB/OL].[2023-04-22].https://www.chalmers.se/en/education/find-masters-programme/environmental-engineering-joint-nordic-msc/.
Analysis of Joint Training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n Nordic Five Tech
MA Chenchen YUAN Dayong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scale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onducted in the Nordic region. In this context, the top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established the Nordic Five Tech (N5T) alliance. The N5T alliance aims to integrate the facilitie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five universities and jointly develop engineering master’s programs. Operating in a “1+1” model, the alliance is open to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nhancing the mobility of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resources. Through collaborations with governments and industry, the N5T alliance has successfully promo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in the Nordic reg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int training; Master of engineering; Nordic Five Tech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王亭亭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