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以智慧教育培育未来智慧之星
融媒体教育局长访谈
作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主战场、主平台之一,近年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全面落实“教育强国”战略,以教育数字化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新智慧教育”建设“西部基础教育特区”取得良好成效。近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做客中国教育报“融媒体教育局长访谈”直播间,就新智慧教育的区域实践与探索接受了本报专访。
做好顶层设计,以新智慧教育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记者: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在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新区确立了怎样的教育发展思路?
周文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调要“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近年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将教育作为科学城发展的金名片,围绕“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定位,明确打造“西部基础教育特区”目标,以“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未来5至10年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教育强区”时序,确立“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思路,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高新区紧盯教育数字化“突破口”功能,以数字赋能搭建了新智慧教育“1345”整体智治体系。围绕这个体系,重庆高新区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周文杨:“一大目标”,指打造以“西部教育高地引领区、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为内涵的“西部基础教育特区”。“三化协同”,指人的智慧化、技术的智能化、生态的协同化高度统一、多跨协同的新智慧教育全新生态系统。“四大支撑”,指搭建“1+4+N”智慧教育云平台,确立“教学、学习、评价、治理”为四大关键场景支撑。“五五策略”指:画出“五高要求”路线图,即高点定位、高位谋划、高端嫁接、高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弹好“五主协同”合奏曲,即书记校长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教师是“主力军”、课程是“主载体”、课堂是“主阵地”、学生是“主人翁”;跳好“五智教育”引领舞,即实施教育“十百千万”工程,打造10所智慧学校,选树10名智慧校长、培育100名智慧名师、构建1000堂智慧优课、培育10000名智慧之星;搭建“五大行动”立交桥,即学前普惠行动、小学攻坚行动、初中振兴行动、高中登峰行动、职教双元融通行动;跑出“五项改革”加速度,即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由“三化协同”到“1345”整体智治,新智慧教育实现了从1.0到2.0的自我嬗变和迭代升级。目前,我们正在构建“1356”新智慧全人德育、“五全三化”新智慧美育、“新智慧教育五学课堂”、新智慧体育、新智慧劳动教育等多维育人场景,打造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优质发展生态。
抓住关键环节,破解数字化育人难题
记者:高新区就“新智慧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哪些探索?
周文杨:我们实施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工程,按照“内培外引、内外兼修”原则,搭建“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论坛”五大平台,培养“教育家”型教师。
一是以党建引领夯实队伍建设“向心力”。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双带头人”培养,持续开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二是以培训带动提升教师素养“专业力”。连续3年高规格开展暑期全员教师大培训,涵盖全学段、全学科、全系统,累计参训教师达1.3万余人次;开展“5+N”智慧教研,组织教师每年阅读一本数字专著、执教一堂智慧优课、展示一项数字技能、撰写一篇数字论文、参加一次数字论坛,为教师搭建个性化的数字教研平台。
三是以名师领航厚植教师发展“生命力”。搭建“领航—区级—校级”三级名师工作室体系,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建立起6个全国名校长名师领航工作室,超1500人次干部教师参学。
四是以人事改革激发干事创业“原动力”。坚持“高校选优、优中引优、公招择优”,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各类优秀干部教师,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明显改善。深化“区管校聘”“差异化薪酬激励”改革,构建“人岗相适、优绩优酬、多劳多得”考评机制。
记者:高质量的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新区是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
周文杨:重庆高新区抢抓数字赋能课堂变革机遇,探索出新智慧教育“五学课堂”。
“五学课堂”由“一体+两评”构成。“一体”,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将“学校学习场、家庭学习场、社会学习场”一体化贯通,通过“问题引学、情境创学、活动互学、数字助学、评价优学”,构建“素养导向”的智慧课堂。“两评”,是指“五度评教”和“五据评学”:“五度评教”通过“目标精准度、方法适切度、思维活跃度、数字融合度、效果达成度”,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五据评学”则通过“学情数据、互动数据、作业数据、情感数据、发展数据”,为学生学习画像。目前,全区已形成“五学课堂”研究团队37个,打磨示范课3000余节,制作“五学微课”案例4000余个。
打造教育特区,彰显品牌特色教育效应
记者:近年来,高新区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周文杨:经过3年实践探索,新智慧教育促进区域教育生态、育人观念、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是教育观念实现系统重塑。学校不再唯分数、唯升学,突出“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育人者”,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基本形成。二是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技术加深了大学城与科学城优质资源的对接融合,“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正在成为现实。三是学校办学面貌焕然一新。由“578”教育集团引领“强校+弱校”“名校+新校”“高校+附属校”集团办学,优质教育覆盖面大大提升。四是区域教育特色不断凸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开设“数字大课程”,学生参加市级以上信息科技等活动获一等奖235项,13项发明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参与人数、获奖比例均位居全市前列。五是教育质量整体跨越提升。创建全国体艺、科创特色学校26所,教师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基本功大赛等获奖374人次,优质课例入选部级精品课80余节,师生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及荣誉称号4900余项。
(本报记者 黄璐璐 通讯员 付有能)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