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实践与思考——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
摘 要:“十四五”时期,教育信息化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区域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新发展环境。该研究从背景概述、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进展与成效、工作问题与反思、未来规划与展望等五个维度,系统阐释了聊城市在区域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区域实际,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为指导原则,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与定位,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探索区域视野下整体推进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之路;借助信息技术赋能,提升教育教学环境、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教学模式变革,构建绿色、开放、互联、共享的教育生态体系,加快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均衡;数字教育服务;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3)08-0048-09
作者简介:崔巍,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硕士(山东聊城 252000);郭章记,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二级调研员(山东聊城 252000);秦雪,聊城市电化教育馆馆长,硕士(山东聊城 252000);李振国,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山东聊城 252400)
一、背景概述
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先后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将“丰富优质数字资源供给”“构建终身数字学习体系”等作为数字素养提升行动中的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1],并明确要求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数字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水平要有明显提高,增强数字民生服务供给能力,缩小城乡服务水平差距,将“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作为优先行动[2]。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把建设教育专网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底座[3]作为建设目标。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支撑[4],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2021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提出要围绕教育、医疗等领域,强化数字公共服务新供给,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典型数字化应用场景。针对智慧教育服务,明确提出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行动、优化义务教育入学服务、整合提升各类教学平台和工具、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作等[5]。
聊城市共有普通中小学970所,中等职业学校27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总在校生达110.78万人。信息化基础薄弱,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迫切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2019年,聊城市人民政府印发《聊城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建设完善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应用整合、服务汇聚、数据共享,促进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师生多层次教学需求,实现市、县、校三级服务一张网,提升教育治理和信息化服务水平[6]。2020年,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数字聊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在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方面,要增加智慧教育的供给,推动在线教育普适服务,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7]。
何鹏程等[8]认为教育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特征是其公共性和公平性,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教育形式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聊城市推动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建设数字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域智慧教育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聊城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二、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建立并完善全市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政策、组织、资金保障,统筹推进工作实施。二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基座。三是建设全市数字教育服务“一张网”,构建全覆盖、高效率、更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是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的网络安全防护机制,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五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六是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应用活动,打造一批教育数字化典型应用案例,总结创新应用成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一)加强机制体制建设,统筹推进工作实施
在政策保障方面,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工作的通知》《2021年下半年聊城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项目实施方案》《2022年聊城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项目实施方案》等专项工作推进文件,并制定了《聊城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考评标准》,明确数字校园建设目标,明确各级教育部门工作职责。
在资金保障方面,教育和体育局联合财政局出台了《关于提高全市信息技术教育费和电教费经费标准 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通知》《关于大力推进全市数字校园达标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高电教两费标准,充分利用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购买信息化服务的政策,全省首创“市级统一规划、电教两费支付、企业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模式。
在组织保障方面,技术变革教育是持续进行的教育变革,需要改变人的行为惯性和思维惯性,必须要有强大的组织力量推动[9]。聊城市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市、县、校三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全市推行中小学教育首席信息官制度,组建市—县—校三级平台管理员团队、市级平台专家讲师团、聊城市平台驻地技术服务中心,加强组织领导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应用服务团队建设(见图 1),合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图 1 工作推进组织架构
(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基座
建设聊城市教育城域网专网,整体采用“三级中心结构”(市级网络中心、县区网络中心、学校网络中心),20G集中网络出口,市到县10G,县到校1G,全市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开展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信息化整改工作,加强录播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全市教学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到100%。建设聊城市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累计开通市县教育和体育局相关机构空间79个、名师空间257个(成员2037人)、教研空间615个(成员6096人)、学校空间1086个、班级空间25252个、教师空间68125个、学生空间1010294个、家长空间193869个。
(三)建设全市数字教育服务“一张网”,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聊城市依托国家、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实现了全市统一基础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交换、统一应用入口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一张网”建设,构建了以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面向全市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提供“教、学、研、管、评、育”全业务场景服务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见图 2)。
图 2 聊城市智慧教育平台架构图
该体系以市级平台为枢纽环境,实现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平台融通,多级网络空间之间用户、资源、消息、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形成了五级共建共治的智慧教育建设服务模式,为彻底消除数据孤岛与重复建设,提高业务多级协同效率,形成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决策,优化资金投入产出效率,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三级联动网络安全防护机制,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组建教育城域网运维团队和网络安全攻防队伍,开展全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隐患排查、攻防演练、宣传教育活动,制定管理制度汇编;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聊城市教育行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队伍培养培训;申请专项资金对重要信息系统进行等级保护认证,购置安全态势感知设备;建设网络安全指挥平台,形成“市—县—校”三级联动的网络安全防护机制,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五)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为推进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等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管理者信息化管理能力、名师与教研员“互联网+”教研能力,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科研模式、教育资源供给服务模式的创新,并组织校长、分管校长、学校管理员、学科教师、名师、教研员等专项培训680余场,累计培训63000余人。还在平台设置了“水城云课”专栏,持续提供应用视频教程、应用操作指南、专家案例分享等内容,充分凝聚了信息技术深度赋能教育教学的共识,有效缩小了城乡间、不同年龄层间、不同学科间教师的信息素养差距,极大地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
(六)坚持“双引领”推动,营造数字服务体系建设良好氛围
1.坚持活动引领
积极开展电化教育教研活动,加强信息化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加强中小学教师电化教育教学培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指导开展中小学创客大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新媒体新技术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交流展示、电教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2.坚持典型引领
在专项督导、日常调度、月度通报、年度考评相结合推动工作开展的同时,重视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组织开展全市数字校园应用示范校评选、全市典型应用案例经验交流分享会、优秀学校典型案例直播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推广活动,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三、进展与成效
(一)有序推进“三个课堂”的建设应用
1.资源聚合共享,扎实推进“专递课堂”
聊城市智慧教育平台充分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聊城市空中课堂、水城教育之光精品数字教学资源库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全市638处薄弱学校开展网络送教、网络教研活动,满足了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需求,整体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在对口援助青海省刚察县的工作中,实现“同步靶向教研+同步名师课堂”的“双同步”网络援建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自结对以来,共组织优秀教师80余人次援青授课近200节,3000余名刚察县学生受益。
2.名师引领示范,有效推动“名师课堂”
积极建设“名师网络工作室”“名师大讲堂”。截至目前,以“水城名师”为核心,构建了近300个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共计2000余人,累计开展线上研讨交流24万余次,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名师大讲堂”常态化汇聚分享名师专题直播讲座与微课程,每周五晚20:00-21:00、每周日上午10:00-11:00开设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疫情期间提供学生“心理防疫”系列课程;分享中考报名与填报志愿视频讲解;组织高考、中考考前心理专题辅导讲座,获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3.名校辐射带动,统筹开展“名校网络课堂”
由教研部门牵头,结合名校优势学科教学能力,统筹分配学科基地校资源建设任务,围绕新课标要求,以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等为教学内容结构单位,以培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全学段、全学科、同步教材精品课程资源体系,并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向全市师生提供精品课程资源服务,首批3500余套精品课程资源已完成制作共享。
(二)顺利开展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服务工作
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研究制定了线上教学专项服务方案:《聊城市2020年春季推迟开学期间中小学线上学习解决方案》《2022年疫情期间聊城市普通中小学线上教学方案》,基于市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充分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聊城市“空中课堂”课程资源(共研发课程4124节,329节课入选山东省精品课程,283节课入选全国精品课程),以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支撑开展了“课前导学下发学习任务、课程点播完成自主学习、线上测评获取学情反馈、微课推送实现精准答疑”的完整线上教学闭环服务(见图 3)。
图 3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闭环服务模式
此外,积极与广电、移动、联通、电信等沟通协调,同步提供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线上学习途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停课期间,学生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单日课程学习次数达493.8万,总学习次数突破5.33亿,为学校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可行范式。
(三)纵深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融合
1.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服务
基于全市数字教育服务一张网、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优势,已汇聚共享各级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560余万份、数字题库2000余万道、精品线上课程6000余节。目前正在建设全市“水城教育之光”精品数字教学资源库,持续汇聚共享与“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相匹配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服务效能。
2.探索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以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为基础,基于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提供“备、导、教、学、练、测、评”智慧教学闭环服务,支撑开展无终端互动课堂教学,并通过智能检测学情数据反馈,助力教师精准施教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22年4月开展线上教学期间,师生当月累计发布线上导学5.5万余次、在线检测作业60万余次、有效互动授课5.4万余次,聊城市空中课堂线上课程累计访问量达620余万人次、课程总点播量近3500万次。
3.构建三级网络研修体系
截至2023年4月,已累计成立1500余个线上研修共同体,成员1.8万余人,线上教研活动累计浏览量566余万人次,构建市、县、校三级网络研修体系,打造线上线下研修互动新模式,通过发挥“名师网络工作室”“网络教研空间”中名师、教研员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跨学校、跨区域教师专业研修学习,引领教师从个体优秀走向群体智慧,促进全市教师专业发展。
4.提升学校智慧管理效能
依托市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实现了办公、教务、校务等核心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应用的资源调配机制、学校评价机制、管理服务机制等,推进管理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实现过程化评估和精细化管理。2022年度,学校月均各类线上办公应用累计使用人数45万余人次,东昌府区实验中学、阳谷县博济桥第一街道小学、度假区实验小学、冠县第二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已实现通知公告、数据上报、值班管理、设备保修、日常巡查、会议安排等应用常态化使用。
5.搭建家校共育沟通桥梁
组织开展了市、县、学校、班级等不同层级丰富多彩的线上主题教育教学活动,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了有效连接,活动内容可留存、活动数据可监测、活动效果可评价。截至2023年4月,各级各类活动累计参与人数已突破500万,多所学校基于平台赋能构建了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如阳谷县博济桥街道第一小学“乐学少年”评价机制(见图4)、聊城市实验小学“真趣少年”评价机制、东昌府区奥森小学“七彩少年”评价机制等,形成了家校共育合力,营造了聚焦“五育”、践行“双减”、全面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图4 阳谷县博济桥街道第一小学“乐学少年”评价机制
6.探索因材施教可行范式
为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要求,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优化作业管理机制,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积极探索规模化实施因材施教的可行可信范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实现减负、提质、增效,多科室协同推进开展了全市网络学习空间赋能“双减”智能作业试点工作。以初二数学、物理为试点学科,全市范围内遴选了31所初中学校作为试点学校,试点班级368个、教师322人、学生18567人,基于市智慧教育平台集云计算、大数据、知识图谱、物联网等技术于一体,在不改变学生纸质作业答题习惯的前提下,通过教师使用“智能笔”批阅作业,实现学生动态学情数据的常态化、高频次、即时性采集分析。截至目前,试点学校教师已累计批阅智慧作业试题1473余万道,并伴随式生成了市、县、校、班、个人等多层级学情分析报告780余万份,已初步形成涵盖学情分析(见图5)、学情报告、高频错题等多维度分析内容的市域学科学情大数据库,为教师精准教学、靶向教研、学生个性化学习、学校作业精细化管理等,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此外,聊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将智能作业纳入市级重大攻关课题研究,为“双减”背景下深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学情数据与课题支撑,为教师大规模实施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 5 智能作业学情分析
(四)数字教育服务“一张网”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实现了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有效促进学校教学与管理能力的优化提升,推动学习方式与教育模式的变革创新,师生数字素养全面提升;二是构建了全市数字教育服务“一张网”,多级平台之间实现信息、业务、数据、用户的互联互通,有效消除数据孤岛与重复建设。
聊城市线上教学案例获评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优秀案例;“聊城市数字教育服务一张网模式”获评“全国惠民类优秀奖”“2021年度山东省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基于数字教育服务一张网基础,聊城市获批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分项试点区域;聊城市及3所学校(阳谷博济桥街道第一小学、聊城市实验中学、东昌府区奥森小学)获评“教育部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等。
四、问题与反思
(一)教育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改善
聊城市属于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仍需积极探索市、县、校三级教育信息化资金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适应“十四五”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专职、专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对师生信息素养及教育管理者信息化管理能力均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模式、教育治理模式中寻求新突破。然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业务科室、学校均普遍缺乏专职、专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急需培养选拔一批懂技术、懂教育且具备较好“互联网+”“人工智能+”思维意识的专业人才,支撑推动全市智慧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基于信息技术赋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既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又要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10]。目前,聊城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尚未实现全面深度融合,基于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赋能,驱动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共建共享,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规模化实施因材施教,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五、未来规划与展望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面临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聊城市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重点开展七大提升工程:
一是数字底座提升,持续完善教育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数字底座;二是数字校园提升,全面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推进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为师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新型教育教学环境;三是融合教育提升,继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模式优化创新;四是数字支撑提升,不断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充分发挥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要素作用,服务于学校评价、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提升教育精准治理水平;五是信息素养提升,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应用,打造智能化新型教学模式;六是“双减”工作提升,持续探索信息技术助力“双减”政策落地模式创新,形成规模化因材施教可行范式,并全面推广;七是安全防护提升,建立协同治理机制,落实网络安全责任,提升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下一步将基于聊城市智慧教育平台,继续探索构建绿色、开放、互联、共享的教育新生态,深度融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应用,形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数据环境与支撑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聊城市“教、学、研、管、评、育”综合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聊城市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2-05-11].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2]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EB/OL].(2021-12-27)[2022-05-11].http://www.cac.gov.cn/2021-12/27/c_1642205314518676.htm.
[3]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1)[2022-05-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4]光明日报.四平台齐上线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EB/OL].(2022-04-06)[2022-05-13].https://news.gmw.cn/2022-04/06/content_35636440.htm.
[5]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21-07-17)[2022-05-13].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1/7/21/art_ 107851_113387.html?from=singlemessage.
[6]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EB/OL].(2019-08-06)[2022-05-13].http://www.liaocheng.gov.cn/zfxxgk/channel_201911 22174826155699/channel_20191122174826399149/channel_ 20191122174826851829/201908/t20190823_2359756.html.
[7]聊城市人民政府.数字聊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EB/OL].(2020-10-21)[2022-05-13].http://www.liaocheng.gov.cn/xxgk/szfxxgk/202010/t20201029_3431002.html.
[8]何鹏程,宋懿琛.教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8(9):39-43,48.
[9]陈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6-95.
[10]杨宗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51.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Promoting Digital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in the City as a Whole
—Based on an Example of Liao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Wei CUI1, Zhangji GUO1, Xue QIN2, Zhenguo LI3
(1.Liaocheng Education and Sports Bureau, Liaocheng 252000, Shandong;
2.Liaocheng Audiovisual Education Museum, Liaocheng 252000, Shandong;
3.Shenxian Voc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aocheng 252400, Shandong)
Abstract: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requi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digital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s to implement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construct 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reate a new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iaocheng 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digital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from five dimensions: background overview,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work progress and results, 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s, future planning and prospects. Based on the regional reality,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application as the priority, service first, 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 and safe operation”, it strengthens top-level design and planning, clarifies work objectives and positioning, innovates work mechanisms and methods, and explores innovative practical paths for promoting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from a municipal perspective. Empower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aim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optimize the suppl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build a green, open, interconnected, and shared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alanced urban-rural education; Digital education services; Smart education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