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之道——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行会议综述



摘 要: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组成要素,正在快速融入全球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在我国,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胜任力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行会议上,与会嘉宾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数字素养的助推作用、教师角色的重塑与遵循、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实践等主题进行了交流。会议形成主要观点为:教育数字化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需具备数字素养,具有人机互动、人机协同能力;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学习、重塑教学模式、重新评估传统教育方法,必然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出新要求;教师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维度提升自身素养;教师不能忘记本职工作,要在传承创新中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润育一代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师数字素养;胜任力;信息意识;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4)03-0037-06
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使教育领域内各项要素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的要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我国,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是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要求,有助于培养数字化卓越教师,增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软实力,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需求的变化,使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应有之义。1月30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行会议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机构、高校、中小学校,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和嘉宾200余人参加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陈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佛得角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阿玛杜·克鲁斯(Amadeu Cruz)、库克群岛政府教育部长瓦因·莫科罗亚(Vaine Mokoroa)、保加利亚教育与科学部副部长玛瑞埃塔·吉欧艾娃(Marieta Georgieva)、土库曼斯坦教育部副部长阿扎特·阿塔耶夫(Azat Atayev)、乌兹别克斯坦教育发展科学与方法中心主任瓦希德·哈米多夫(Vashid Hamidov)、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燕爽、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出席开幕式。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以及我国教育领域的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数字素养的助推作用、教师角色的重塑与遵循、具体实践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共商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之道。
一、教师数字素养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
陈杰在会议致辞中指出,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挑战,必须把数字素养与胜任力作为教师的必备素养,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助推教学质量提升。中国希望和全球各国一起,通过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等平台,加强全球合作,共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创新技术和优质资源,更好地形成全球共识、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撬动教育整体变革,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与包容的发展[1]。
当前,国际组织和国家普遍重视教师数字素养的作用,认为教师只有具备必要的数字素养,才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教学和学习,并为学生在数字社会中的生活和工作作好准备。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提出包含18个模块的能力框架;欧盟发布《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能力框架》,将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分为六个领域;欧盟发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强调教师具备数字素养的重要性;英国联合信息委员会发布《深化数字技术:培养数字人才》,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数字素养通用能力和特定角色能力。[2]
在我国,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师是教育数字化战略得以落地的核心和关键,其应该具备和发展哪些素养与能力,也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和关注的重点。2004—2014年,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等文件。教师数字素养的概念逐步拓展,从最初强调教师应用技术有效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到强调教师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再到提出发展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强调应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素养。2022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出新要求。2023年召开的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正式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对教师数字素养概念作了阐释,构建了包含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5个一级维度,以及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的素养框架,旨在为教师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提供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认为,教育数字化离不开人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作用。这里的教师不是传统的教师,而是具备数字素养,具有人机互动、人机协同能力的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标志是人机融合,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数字化的本质是人机协同,要从教育出发、从需要出发,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多数领域,数字化程度越高,人参与的程度越低,就越便利、越高效、越精准、越成功。如果能够彻底代替人,那就是数字化的彻底成功。但是教育不是这样。教育活动不是物与物的联系,而是人与人的联系,教育数字化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而人的发展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人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变化。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离开了人,教育就没有了[3]。
“教育数字化转型要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有必要用技术重新设计学习的流程,建立新型的数字教学法体系。”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董事会前主席比尔·巴斯(Bill Bass)从不同角色界定了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作为学习者,通过向他人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不断改进实践,并探索利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作为领导者,以支持学生赋权和成功,并改善教学;作为公民,激励学生为数字世界做出积极贡献并负责任地参与其中;作为合作者,与同事和学生合作,共享资源和想法,并解决问题;作为设计者,设计真实的、学习者驱动的活动和环境,识别并适应学习者的可变性;作为推动者,通过技术促进学生学习;作为分析者,了解并使用数据来推动教学,支持学生实现学习目标。[4]
二、教师角色的重塑与遵循
教师能用、会用、善用数字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教书育人成效,已成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目标任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面对教育的革新与变化,教师角色亟待重塑,主动应对数字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重新评估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在引导人工智能增强学习中的赋权,保护多样化的知识系统,使其免受人工智能压倒性优势的影响;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起到核心作用,希望教师能够使用人工智能来增强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还需专注于培训教师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平衡其优势和挑战。他表示,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学习、重塑教学模式、重新评估传统教育方法,挑战我们的假设和规范,这必然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出新要求。而一些教师不愿意参与变革,或者面对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感到压力很大,更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坦言,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学习和实施新技术的时间和资源有限,他们可能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课程或探索使用新的数字工具。现实中一些教师对采用新技术犹豫不决,更喜欢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制于技术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一些教师接触新技术的机会有限,这使得他们难以将数字工具融入教学。再加上缺乏充足的、高质量的数字素养专业发展机会,许多人可能依赖自主学习或非正式的同伴支持。[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熊璋认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未来教师的立身之本。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了多方面冲击。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新技术冲击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但教师也要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自己成为人工智能新时代下的合格教师。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教师应永葆育人初心,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个性化关怀和呵护,使学生在“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并持续传递人性的温暖[5]。
熊璋提出,教师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4个维度提升自己。要培养学生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保持对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尊重;要利用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真实的、准确的信息,抵制负面的、消极的、不良的、虚假的、模糊的信息,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意识;要和学生一起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将具象问题抽象化、形式化,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并举一反三;要给学生示范积极利用数字平台、不断发现数字工具、合理引入数字资源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热爱国家、认同民族文化、敬畏法律、尊重伦理道德,让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此外,教师还要在保证新技术应用合理的前提下,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主动带领学生感受数字化的优势和人工智能的趋势,在数据挖掘、情感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跟踪式的过程性评价,推动个性化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5]。
技术与机器是冰冷的,但是教师是拥有情感和温度的。所以,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也要保持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住自身作为引导者、学习者、研究者的角色,做好角色坚守与遵循。
袁振国表示,数字化转型要促使教师回归本职工作,把精力和才智用于和学生思想的沟通、关注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强调,教师数字化转型不能忘记本职工作,要在传承创新中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润育一代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上海纽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伊芙金妮亚·艾福瑞莫瓦(Evgeniya Efremova)也认为,教师在转型过程中要回归本职,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4]。
可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学习和自我反思,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胜任力。
三、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实践
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组成要素,正在快速融入全球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印度尼西亚特布卡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乌丘·拉哈尤·苏达约(Ucu Rahayu Soetardjo)表示,印度尼西亚特布卡大学(开放大学)在印度尼西亚和世界各地应用开放和远程学习(ODL)系统,通过数字化学习支持优化教师的数字素养,成功地培养数千名教师,为学士级的教师资格提高58%作出重大贡献。据介绍,印度尼西亚开发了一个超级应用平台,可以保障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获得同等水平、同等质量的培训,促使教师互相学习。
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副校长鲁斯兰·苏莱曼诺夫(Ruslan Suleimanov)介绍,莫斯科市已经启动了电子学校项目,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组织课程,并选择能够适用于特定班级的方法。
塞拉利昂基础和高中教育部部长康拉德·萨基(Conrad Sackey)表示,教师没有技能,那么学生自己也不会有技能,因此该校投资了教师数字化技术的培训,并引入相关服务。
佛得角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阿玛杜·克鲁斯表示,新冠疫情给全球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使教学工作变得困难。正像很多国家那样,佛得角在技术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制定了一套开展远程课程和广播课程的应急方案,这使得学生可以继续在线上环境中开展学习。[4]
中国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设立暑期教师研修专题,面向各级各类教师同时组织开展在线学习,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教师在线学习项目。而据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介绍,该校深度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标准制定、资源建设、组织实施、测评工具研发及团队管理建设。[6]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燕爽表示,上海市从两个方面施策发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一是将数字素养作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专业发展重要内容,优化师范培养课程,并持续开展培训、研讨和交流;二是推动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以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依托数字技术伴随式收集学生学习行动和过程数据,实现精准学情分析、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介绍了区域经验:一是发展更好用的工具赋能教师,例如,聚焦备课、教学与作业批改的“三个助手”;二是对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如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智适应学习系统;三是建立教师数字画像,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提升专业发展。[6]
在教师数字素养评估实践方面,康拉德·萨基认为,需要设置一些测试以保证教师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华中师范大学吴砥则认为,精准培训教师数字素养,尤其是在尽量对教师实际工作减少干扰的情况下开展评测是一大挑战,需要在把握每位教师长板与短板的情况下探索“精准施训”。[6]
为推动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系列文件,着力推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相融合,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新机制,为加快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吴佳怡.“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行会议举行[EB/OL].(2024-01-31)[2024-02-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2/pxhy/pxhy_jssy/pxhy_ jssy_mtbd/202402/t20240201_1113857.html.
[2]本刊编辑部.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平行论坛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5):23-30.
[3]张赟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要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2024-1-31(02).
[4]张赟芳.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教师立身之本——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行会议观察[N].中国教育报,2024-1-31(02).
[5]吴金娇,张鹏.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EB/OL].(2024-01-31)[2024-02-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566297643369910&wfr=spider&for=pc.
[6]冯婷婷,刘德建,黄璐璐,等.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24(3):20-36.
Ways to Enhance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Competence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ummary of the Parallel Session on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Competency at the 2024 World Digital Education Conference
Editorial Office of CJIE
Abstract: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competency is a new requirement for teacher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as become a key compon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rapidly integrating into global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improv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competen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th to deepe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parallel session on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Competency” during the 2024 World Digital Education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discussed topics such as the role of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in suppor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 reshaping of teacher roles and adherence, and practices in enhanc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competency. The main viewpoints formed during the session include: the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need to possess digital literacy,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abiliti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defining learning, reshaping teaching models, and reevaluat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ethods, inevitably imposing new requirements on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teachers should enhance their own literacy from the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awarenes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digita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eachers must not forget their primary duties, should practic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dhere to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remember the mission of educating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nurture generations of new era individuals with great aspirations, virtues, talents, and responsibilities.
Keywords: World Digital Education Conference;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Competence; Information awarenes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