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综述



摘 要: 2022年11月26—28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论坛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为主题,旨在探讨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以及新课标对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论坛议程包括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区域经验分享等环节,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跨学科与AI教育应用等四个分论坛。在主旨报告中,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智能技术可以提供更高效、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智能技术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专题报告介绍了智能技术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区域经验分享环节,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分享了在教学中应用智能技术的经验;介绍了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论坛展示了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成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信息科技课程;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4)07-0095-10
作者简介:胡艺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上海 200062);李卓威、朱成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2023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重点委托课题“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研究”(编号:202300001101WTA);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人机协同度的影响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编号:72304099)
一、论坛召开背景和基本情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1]以GPT-4、星火大模型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生活的结合日趋紧密,[2]已经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针对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指出,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3]可见,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革新的必然趋势、必由路径。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下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提供了首要依据。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旨在适应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未来人才。
然而,在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疑问:智能技术在教学创新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新课标对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如何理解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发生怎样的转变?基于这些疑问,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于2022年11月26—28日正式举办。该论坛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为主题,力图通过各方学者的分享与论述为解答上述疑惑提供启发。此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承办、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区域经验分享的形式展开。
二、素养提升与技术变革:信息科技教育的关键使命
主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李天顺副会长和华东师范大学戴立益副校长通过腾讯会议连线现场作开幕式致辞。
(一)数字素养提升:培养数字人才与加强信息科技教育的核心
李天顺副会长指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赋予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新使命,并且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其关键在于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人才。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夯实我国数字化转型人力基础的核心。
数字素养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4]数字素养在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发展、培养新时代数字化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5]在这样一个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慧时代,培育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师生数字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使命。
此外,李天顺副会长还称赞中小学信息技术专委会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学术团体,汇聚了一批全国教育信息化的顶级专家,是国家高端智库。此次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组织和召开这次年会。希望专委会聚焦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与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一起开辟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领域,塑造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开创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方法和模式。
(二)数字技术变革: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推手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
戴立益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以及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科技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的深度变革。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今的智能时代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把握新课标,总结以往取得的优秀经验,面向未来社会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三、凝聚群体智慧:信息科技教育变革的应然逻辑
(一)教育智能变革的方法与路径
1.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方法与策略
2022年新课标的发布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仅仅是课程建设的起点和依据。[6]针对应该采取何种方法与策略将其落地实施,国家义教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教授的主旨报告《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方法与策略》给出了答案。
熊教授以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题,指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落地是一个伟大目标,当务之急是知道如何去走。随后,熊教授从国家意志与教育数字化战略、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路线、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框架3个方面,介绍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方法与策略:①教师培训是新课标落地的重中之重,要及早开展,不能走偏再纠偏;②新编教材要符合课标的思想,按主题式组织,要弘扬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③数字教材具有动态性、公平性、支撑性、支持性和示范性优势,是未来教育发展方向,而信息科技正把握着先行先试的机遇。
2.跨越人工智能应用的认知陷阱
科技进步丰富了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而这些新内容该怎样合理地与课程整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的主旨报告《跨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陷阱》发人深思。
余教授首先抛出“认知外包”这一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人类部分思维活动和认知任务外包给外部智能设备或其他组织,以完成某个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一种认知分工方式。[7]它是信息时代人适应复杂性的根本。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人机结合实现认知外包,从而能够提升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增强教育的基本原理,但也可能带来认知陷阱。最后,要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教师应把握以下要点:①通过智能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②将智能技术当成认知工具,让学习者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③通过合作和沟通,培养学生的社会化协同能力。
3.数字人教师与元宇宙基础模型
中国科学院王飞跃教授的主旨报告是《数字人教师与元宇宙基础模型:教育智能大变革与知识体系的平行数字化问题》。王教授首先回顾了百年前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时进行的教育改革,批判性地指出在今天迈向智业时代之际,按照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智能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若不进行教育改革,那么“今日之学校,就是明日之私塾”。之后,围绕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念,讨论人工智能和平行智能的起源与趋势,提出了第三轴心时代下智能科学哲学的新体系——平行哲学,并阐释了其虚实平行互动与纠缠的过程及其引导的知识体系,针对三个世界应采取三种意识、三种哲学、三种知识,[8]期待新知识、新教育将带领我们走向新学校——6S智慧学校(Safety, Security, Sustainability, Sensitivity, Service, Smartness)。
4.数字时代的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汪琼教授的主旨报告《数字时代的创造力培养》便围绕当下对创造力的需求,分享了吉尔福特和托伦斯有关创造力的重要研究发现,提示我们创造力是可以习得的,并给出了学校培养创造力的策略——教师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①要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思考、完成任务与反思的时间;②要充分发挥技术在创造力培养中的支架作用,基于技术工具,给学生试错机会、促进内容理解、提供直观反馈;③创造力来自平常日积月累的观察和笔记,要帮助学生养成思维好习惯;④使用作品创造力评价量规评价学生作品。
汪教授总结,有创造力的人幸福感更高。因此,信息科技教材应在课程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创造力的培养,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传递创造力,这些举措将增加学生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喜爱、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二)智能时代素养探索
1.人工智能师生素养标准
学习人工智能到底是在学什么?华东师范大学江波副教授的专题报告《人工智能师生素养标准》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中,2020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都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并对国内外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现状加以分析。
随后,在分析梳理了关于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的研究后,结合信息科技(技术)课标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的内涵加以界定:它是指让个人批判性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可与AI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并将人工智能当成学习、生活、工作工具的能力。[9]它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4个组成部分,基于这4个一级指标衍生出15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构建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框架指标体系。针对人工智能核心素养与新课标的关系,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适当拓展当前信息科技课标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业要求。
2.信息科技教师教学能力新挑战
什么是实验教学?信息科技教师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魏雄鹰教研员的专题报告《实验教学:信息科技教师教学能力新挑战》给我们带来了答案。基于40多年来信息科技课程的变化,概括了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转变带来一系列课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在新课标中也有所体现。但已有研究表明,实验能力并没有得到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信息科技课程中如何进行实验教学领域几乎是空白。为此,魏老师建议:①用大概念统领课堂教学;②基于大单元设计多样化实验;③评价与实验教学进程同步。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师师资调研报告
要想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便绕不开教师的师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胡艺龄副教授的专题报告《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师师资调研报告》对此展开了分析和陈述。此次调研面向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科技)教师、教研员、管理者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6877份,教师卷收回有效数据6368份,教研员卷243份,管理者卷266份。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重点关注了师资培训、专业素养、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四个方面。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团队提出了以下5点建议:①提高信息技术(科技)相关的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的开展频次;②针对特定教师群体开展精准培训;③提高部分教师群体在信息学科教学上的分配比例;④增加乡村地区的专业发展机会;⑤提升部分教师群体的课题项目参与水平。
4.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
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是课程变革的先手棋。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的专题报告《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AIED(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盟)的行动》便梳理了AIED在这方面的一系列实践。2016—2021年期间国家发布的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相关政策文件,强调人工智能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人工智能正从学生学习、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家校协同、教育治理、教育评价、教育公平等方面催生新的样态与特征。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此,教师应“识变、因变、适变”,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对此,胡老师要求:①形成双核融合能力,能够进行精准备课、差异教学、个性辅导、全景记录和综合评价;②注重立德树人、育人为本;③警惕数据投喂,开展面向思维的问题教学,关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最后,胡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盟目前的工作和成果。
(三)智能教育资源构建
1.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重塑教育治理和教学范式
模范校园的建设成果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典型体现。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黄祥风科长的专题报告《迎接教育奇点的到来——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重塑教育治理和教学范式》提到:温州市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的成果包括设计理念、推进机制、“好学温州”集成门户和温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体系。温州市疫情防控精密智控系统,涉及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校园疫情预警分析系统的总体框架和精密智控流程。温州市学前教育“三朵云”智慧管理服务体系包括保育保健“云呵护”、教育教学“云慧玩”、后勤服务“云管家”。[10]温州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经验是指,通过云阅卷精准把握和详细分析各所学校、各个班级的教学情况,促进温州市连续七年的高考大踏步前进。
2.长沙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分享
将城市内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便形成了教育示范区。长沙市教育局缪雅琴副局长的专题报告《长沙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分享》提到:长沙市遵循“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生态全要素转型,而不只是教育生态单要素转型”理念,在数字化转型中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①自2015年以来,长沙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方案,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数字化转型保障体系;②基于空间打好数据底座,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③创新构建“五育并举”新型教育体系;④融合推进“因材施教”育人方式变革,实现数字资源共享,着力公平均衡;⑤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管理,包括智能化管理作业、数字化提升课后管理服务效率、智能监管校外培训机构、推动政务数字化转型;⑥推进数据支撑的教育评价改革;⑦协同联动加强数字教育队伍建设。[11]
3.智慧资源平台
区域性乃至全国性教育改革的引领,必然要依靠资源平台的搭建。华东师范大学李锋副教授的专题报告《智慧资源平台》指出,课程实施存在落差源于三大矛盾,包括课程标准化与教学多样性的矛盾、教师需求多样性与培训方式单一性的矛盾、资源需求急迫性与资源静态限制的矛盾。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路径包括从单一标准化培训到多样化培训、从大规模集中培训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从静态培训资源到动态更新的培训资源。具体指:一方面可以基于通用项和特色项案例评价工具可视化案例评价结果,提供生成性的培训资源;另一方面依据课程标准分解单元教学内容、建立知识图谱并构建教学微视频切片结构,提供知识结构化的培训资源。未来平台使用的美好愿景是:信息科技教师在智慧平台中诊断、学习和发展,形成动态视频智能化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12]
4.智能教育软件工具评估报告
资源平台中存在多种类型的软件工具,那么这些工具的效果如何?华东师范大学张博助理研究员的专题报告《智能教育软件工具评估报告》给出了答案。当下教育智能软件产品种类丰富、场景全面,但功能重复性高、缺乏成熟的技术产品,因此急需软件应用的科学指导。[13]对此,团队开发了智能教育软件工具评估指数模型。该模型构建了4个评价维度,分别面向学生“学”、教师“教”、教育“管”和 “评”。目前,智能教育软件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因此建议:①智能教育软件工具开发需与教育场景紧密结合,在应用实践中应考虑用户的切实需要与反馈;②未来智能教育软件工具开发应提高智能化水平,切实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深度融合;③智能教育软件工具中存储了大量的宝贵数据,用户应充分挖掘教育数据的价值;④政府、高校机构、科技企业应密切合作,尽快利用智能技术/软件工具搭建全面的、智能的、数据化的智能教育系统,加快实现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
四、智慧助力实践:信息科技教学的案例分享与研讨
主论坛12位区域代表对教育主客体的理论探索为信息科技教育变革积累了巨大势能,而案例分享会四大分论坛内的各级学校教师对教学实践案例的生动阐发,诠释了这一势能裂变后的革命性效果。
(一)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以数据为主题的课程创新
来自南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湖北、广东、新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线教师带来丰富的小学教学案例,涉及数据分析、多媒体应用、人工智能教育等多个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常见主题,其中有关数据的教学主题倍受一线教师的关注。
数据的采集、表达、分析与解读一直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的胡卫俊老师围绕课程逻辑、核心素养和学科哲学这三条主线来寻找教学内容并挖掘内容背后的育人价值,通过发现数据、采集和组织数据、表达数据这三个课时,以及结合焦点讨论、项目式学习、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对数据编码这一板块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王美老师从“哪个班近视防控做得最好”为主题切入,运用对比法分析数据量,采用筛选、排序等方法统计数据,通过交流和讨论总结合理的策略和建议,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数据解读和分析,结合数据提出建议,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通过解读二维码的编码方式、存储原理以及应用来感知生活中的数据是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有关数据课程内容的新形式。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的刘诗梦老师、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的程育艳老师,以及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的高倩老师都带来了有关二维码主题的数据分析课程。刘诗梦老师使用的是情境教学法,采用简单游戏辅助学生理解图形化编码的含义,并利用生成二维码的软件,制作个性化二维码,感受二维码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程育艳老师采用导向深度学习的问题解决教学范式,依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协作探究、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构建方案,实践体验、验证方案,评价方案、知识延伸的教学框架展开教学。高倩老师通过分享二维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发现、总结二维码的功能,采用小组协作法组织学生破译“密码”,从而理解二维码中信息存储的原理,最后进行制作微课的教学活动,利用在线平台将编程作品的展示网址转化为二维码图片,解决手绘海报的交互体验问题。
(二)探索初中信息科技教育的项目制与游戏化
2022年4月出台的新课标指出了未来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即跨学科、项目制、综合性和实践性。该次中小学信息技术研讨会初中案例分享分论坛充分体现出教学实践项目化和游戏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符合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与趣味性并重的特征,为改善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全新思路。分论坛中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初中学段的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展示了主题新颖多样的项目式驱动和游戏化驱动的教学案例,涉及机器人设计、系统开发、新兴技术开发等。
项目式教学法是基于项目的教学,学生需要明确项目的任务和完成任务需要采取的方法,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问题解决、系统设计、概括等高阶思维能力。[14]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刘恩娟老师分享了教学案例《赛区通行弯道会车预警系统》,该课程将现实中赛区通行弯道会车问题模拟简化成计算机问题,采用软硬件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有一定实际功能的微项目,激发学生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兴趣,提升计算思维能力。深圳红桂中学的王晶晶老师分享了教学案例《探秘机器人系统》,课程利用大疆S1步兵车的声音传感器实现和测控,完成“奇妙的灯光秀”设计和程序搭建,在活动中学生逐渐了解声音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机器人的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体会互动编程的乐趣。昆明市官渡区关上实验学校的蔡小红老师分享了教学案例《小吃店菜单制作——从数据中形成基础菜单》,该课程以真实的问题情境“小吃店菜单制作”让学生真实体验数据的分析和加工,培养了学生的数据认知策略能力。杭州市行知中学的潘唯一老师分享了教学案例《多分支结构的应用实例——跳蚤市场的自助零售系统》,本案例基于学校特色,挖掘出实现跳蚤市场功能的自助零售系统作为驱动性问题,以项目式学习的模式体会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过程。除了以系统设计为主题,项目式教学也常常选择一些时事热点话题来驱动教学。
(三)多维度赋能高中生算法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案例分享分论坛主要围绕“算法”的主题展开。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编程的技能,而编程语言的学习需要以算法思维的培养为基础。但算法的理论知识缺乏趣味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在高中课堂中开展有关算法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重要话题。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的黄瑜老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马高级中学的王桂英老师和浙江省东阳市第三高级中学的赵志南老师分享了有关数据计算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黄瑜老师展示了课例《周而复始的循环》,该课例从“让灯亮起来”这一项目切入,针对计数循环和条件循环这两个知识点,基于开源硬件Arduino来实施,通过计数循环让学生制作只有一遍完整过程的交通信号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条件循环让学生通过开关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是否开启使用,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循环语句。王桂英老师展示了课例《玩转递归与迭代》,该课例通过创设贯穿整堂课的“糖果游戏”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通过活动串联起来,并且王老师共设计了四个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主体验理解递归的思想,通过翻转课堂理解迭代的思想,通过扩展探究活动实现python程序的编写。赵志南老师分享了课例《二叉树的遍历》,该课例以“密室逃脱”为主线,在情境导入部分告知学生要拿到四位数密码的后面2位,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二叉树遍历的方法,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及自主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项目,最后通过知识回顾总结来巩固二叉树遍历方法的知识点。
(四)智能技术跨学科综合应用打造数字化教学新生态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一个全新模块出现。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者关心的话题。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的碰撞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教育技术逐渐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在物理学科中,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的刘金善老师分享了课例《超重和失重》,该课例将智能手机和微课运用到物理实验当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分析,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在生物学科中,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七中学的孔恬恬老师分享了课例《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该课例构建了基于智慧云平台的初中“DDB”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微课检测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用学生的课前学情数据驱动教学决策,设计线下教学活动,并且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最终目的,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在地理学科中,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的李冬老师分享了教学案例《动物数量的控制》,该课例在课前借助问卷星了解学生学情,课中借助PhET平台开展虚拟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地球上的生物数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平衡的规律,课后再次通过问卷星检测学习效果。
如何将人工智能课堂设计得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是目前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杭州市临平区育才实验小学陈凯强老师分享了教学案例《AI“助力”智慧农场》,该课例让学生使用亮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搭建智慧农场模型,并利用图形化编程实现相关功能,同时整合了多学科内容,以真实问题驱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15]
五、论坛总结与启示
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为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本论坛为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研讨交流的平台。2位教育专家在开幕式致辞中提纲挈领,在宏观上点明信息科技教育的关键使命;12位教育学者在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中擘画蓝图,在中观上把握信息科技教育变革的应然逻辑;92位一线教师在案例分享分论坛中娓娓道来,在微观上共建信息科技教学形态。上述与会者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积累了丰硕成果。由此,本论坛得出了以下三点启示。
(一)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实时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至关重要
在进行调研时,要关注数字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培训水平、学生参与度、技术设备的应用情况、课程设计与实施等。通过综合性的调研活动,教育者可以全面把握数字化教育的现状,为改进教学提供具体数据支持。根据调研结果,管理者可以制定明确的改进策略。这包括数字素养提升、数字技术变革、课程标准调整等。这些策略应该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学生差异和技术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因素。
(二)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平台的研发与应用,以推动教育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充实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因此,教育研究者与教育技术开发者需着眼于各个学科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系统研发。在此过程中,强调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共享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为促进教育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可考虑将各类数字化资源整合成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并确保这些平台具备可行性和实践性。[16]
(三)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被赋予实践者的角色。除了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外,教师还需具备灵活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将智能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不仅令教育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也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具备深入了解与应用新兴技术的能力,能够有效整合数字资源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曹若琪,徐燊,汪潇潇.数字化引领全球高等教育未来——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主会议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82-95.
[2]聂小林,张金霞,黄倩倩,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治理:内涵、框架及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4):21-31.
[3]何秀超.推进教育数字化[EB/OL].(2023-04-27)[2024-01-2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4/t20230427_ 1057446.html.
[4]中国网信网.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8)[2024-01-22].https://wlaq.xjtu.edu.cn/info/1010/1572.htm.
[5]宋灵青.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与突破路径——基于全国9405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13-120.
[6]熊璋,李正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27-132.
[7]余胜泉,汪凡淙.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外包陷阱及其跨越[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2):5-13.
[8]王飞跃.平行哲学与智能科学:从莱布尼茨的Monad到区块链之DAO[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20,33(12):1055-1065.
[9]LONG D, MAGERKO B. What is AI literacy? Competencies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2020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2020:1-16.
[10]戚祥浩,周琳子,黄祥风.为教育插上数字化翅膀[N].浙江日报,2022-09-27(006).
[11]缪雅琴.拥抱教育数字化,学校未来可期[J].教育家,2023(14):1.
[12]李锋,李冬梅,魏雄鹰,等.发展关键能力 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设计与实施建议[J].教师教育学报,2022,9(4):55-62.
[13]张博,周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教师教学情况调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6):89-96.
[14]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1):96-104.
[15]陈华.人工智能在个性化STEM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2):91-99.
[16]刘清堂,吴莉霞,张思,等.教师数字化能力标准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14-1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nabled by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mmary of the 14th Seminar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Yiling HU, Zhuowei LI, Chengdan ZH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On November 26-28, 2022, the 2022 Annual Meeting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14th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re held in Shanghai. The theme of the conference is “Teaching Innovation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Digit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iming to explore the role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The conference agenda includes topics such as keynote speeches, special reports, and regional experience sharing, covering four sub venues: prim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high school, interdisciplinary and AI education applications. In the keynote report, multiple experts and scholars elaborat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y believe tha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an provide more efficient and personalized teaching methods,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Meanwhil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an also help teachers better understand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s and adjust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special report, scholars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cases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demonstrating how to us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assis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In the regional experience sharing session,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in apply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teaching. They demonstrated how to us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assist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is meeting showcased the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